文档介绍: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总结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创作、游戏等。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现在,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但是,我发现“热闹”的场面背后,大概只有一半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效果,另一半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只是流于形式,其中个别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功效。那么,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即合作内容、合作态度、教师合作等。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
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内容,必须有合作价值。上面的例子表明:教师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只是浮华于表面。如果这个问题是在同学们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再提出来进行讨论,那么,效果会好得多。所以,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还应该注意内容含量:比如,不宜过小,如果单靠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不宜过难,要大众化,否则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也不宜过易,简单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总之,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和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合作的问题。
2、合作学习的态度要诚恳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要有集体协作的意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比如前面提到的小组合作合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合作。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聆听别人的发言;如何尊重他人等。另外,为了加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为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般说来,开展合作学习应当把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