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四章变 质 岩 区 构 造 分 析
第一页,共17页
第一节、 变质岩区构造的主要特征
变质岩区是指区域变质岩,即大面积范围内岩石普遍变质,而不是局部的接触变质或动力变质。区域变质岩区的基本特征是变形与变质作用的
紧密结合。区域变质作
用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
力条件,即需要一定的
深度,因此是深构造层
次的产物。
构造层次
第二页,共17页
第三页,共17页
变质岩区主要构造特征:
1)发育透入性构造,即岩石一般具有面理和线理,原生构造被改造、层理不易辨认
2)韧性变形,韧性剪切带发育
3)多次变形,出现构造叠加和置换以及复杂的叠加褶皱。
4)变质岩上升出露过程中,经历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变形,后期的脆性变形叠加在韧性变形之上。
第四页,共17页
一、发育透入性构造,即岩石一般具有面理和线理,原生构造被改造、层理不易辨认
(一)面理
第五章:面理
§1 面理定义与分类
一、 面理(流劈理)
1、板劈理;2、片理;3、片麻理;4、褶劈理;
5、分异面理;6、糜棱面理
二、劈理(破劈理)
§2 面理的形成作用
一、剪裂作用,二、压溶作用,三、机械旋转,
四、重结晶, 五、矿物塑性变形,六、矿物的定向生长
§
一、应变测量,二、运动方向,三、判别层序
第五页,共17页
(二)线理
第六章:线理
§1小型线理
一、擦痕
二、矿物线理
1、拉伸线理,2、矿物生长线理,3、压力影构造,
3、 褶纹线理, 4、面交线理
§2 大型线理
-、褶皱的枢纽
二、布丁(石香肠)构造
三、窗棂构造
四、杆状构造
五、铅笔构造
§3 测量与意义
一、 测量
二、 意义
第六页,共17页
二、韧性变形,韧性剪切带发育
第十三章:韧性剪切带
§1 剪切带的类型
§2 韧性剪切带的简单几何关系
§3 韧性剪切带的识别
一、带状分布
二、带内发育糜棱岩
三、与两盘相比具有明显强烈的应变,但不出现构造不连续面
四、统一的运动指向标志
五、出现A型褶皱和鞘褶皱
§4 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判别
一、被错开的标志体,二、不对称褶皱,三、鞘褶皱,
四、S-C面理,五、矿物条带斜交面理,六、伸展褶劈理,
七、云母鱼构造,八、不对称旋转碎斑系,
九、不对称压力影构造,十、多米诺构造,十一、雪球构造,
十二、脆韧性剪切带中的雁列脉,十三、曲颈状构造,
十四、岩组分析
§5 韧性剪切带应变测量
第七页,共17页
三、多次变形,出现构造叠加和置换
以及复杂的叠加褶皱
(一)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既可是两期完全不同的构造事件叠加,也可是同一构造过程递进变形的叠加。叠加主要表现在褶皱的叠加和面理的叠加,此外叠加亦发生在断裂等构造上。
(二)构造置换:岩石中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最常见的构造
置换就是层理在变形过程中被新生面理所置换。
第八页,共17页
置换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原始层理S0发生褶皱,褶皱越来越紧闭形成相似褶皱,产生轴面面理(A、B)。这时层理仍大体保持连续,只显示部分或初步置换。
2.中期阶段:随进一步压缩,褶皱不对称性增强,褶皱两翼产状与新生轴面面理(S1)夹角减小,强硬层被拉断形成石香肠及片内无根褶皱(C)。这时原始层理连续性已逐渐丧失,新生面状构造已开始取得主导地位。
3.晚期阶段:完全置换使层理(S0 )完全破坏,原岩性单位与新生面理(S1)几乎完全平行(D)。
第九页,共17页
构造置换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生构造使岩层“均一化”的过程。一次重大全面构造置换意味着地壳经历了一次重大构造-热事件。在多期变质变形区,可能发生不止一次构造置换,层理(S0 )被面理(S1)置换后,面理S1又作为变形面形成褶皱,再被第二次变形形成的面理(S2)置换。
第十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