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英汉动物习语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s in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作者姓名:李宝秀
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马玉芳 教授
学位论文:文学硕士
答辩日期: 2015 年 6 月 1 日
1
摘要
隐喻,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经历了人类数千年的推敲。隐喻在语言学中的
地位不言而喻。纵观国外历史,对隐喻的研究要追溯到 2000 余年前古希腊哲学
家、教育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研究引起了很
多学者的研究热情。他从修辞学角度出发,揭示了隐喻基本特点,认识到隐喻在
诗歌当中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初步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然而亚氏的研究也
仅局限在诗学和修辞学领域。
上个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Quintillian)以及理查兹 (Richard) 从不同角
度研究隐喻。昆提良提出了著名的替代论,他研究了隐喻的修辞功能,即隐喻可
以用意义相同的其他词语替代,语义不变。1936 年理查兹提出了隐喻的“互动
论”,他明确提出了隐喻与思维的关系。随后该理论由布莱克(Max Black)加以完
善。布莱克认为隐喻是在隐喻表达和上下文之间的一种互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
认知科学给人们带来了认知上的巨大挑战。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隐喻仅仅是和外
部世界字面的、直接的、如实的联系。这一派学者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就是
Lakoff &Johnson。Lakoff & Johnson 以新的视角——认知角度——为隐喻学的研
究做出了贡献。从概念隐喻的观点来看,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经验主义的,人类
的思维和推理大体上是基于隐喻、基于想象的。Lakoff & Johnson 出版的《我们
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被认为是认知隐喻学研究中的里程碑。依据 Lakoff &
Johnson 的观点,人类语言中是充满隐喻的。Lakoff & Johnson 将其称作概念隐喻。
隐喻的研究依赖从源喻到靶喻的跨语境映射。
我国对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这要追溯到先秦,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墨
子是首个给“隐喻”下定义之人。墨子在《墨子·小取》中云:“辟也者,举他
物而以明之也”,即“辟”的方法就是用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这是对“隐喻”
最早的定义。荀子、孔子,以及刘勰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战国时期的荀子在《荀
子·正名》中也将隐喻解释为用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雍
也》中云:“能近取譬”,“譬”即比喻。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学
批评著述《文心雕龙》中也提到隐喻。隐喻的研究一直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
到了现代,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才逐步发展起来。刘宁生摘译莱考夫的《我
2
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随后莱考夫的另一部书籍《女人、火与危险事物》也在中
国问世。2000 年束定芳出版了《隐喻学研究》一书,在隐喻学研究历程中有很
高地位。2004 年胡壮麟教授出版了《认知隐喻学》,此书是国内认知隐喻学研
究的基础。
本论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隐喻进行比较研
究。论文中的材料都是通过从《箴言》、《美国成语生动表达词典》、《牛津成
语词典》、《Sterling 成语词典》,《汉语成语辞海》中精心筛选出来的,然后
再将这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