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宝山路红色印痕
宝山路红色印痕
1 / 5
宝山路红色印痕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宝山路红色印痕
上海闸北区东部的宝山路,呈斜行向,南起天目东路,北迄同心
路,沿途多为民居。该马路修筑于 1875 年至 1908 年间,长 1756 米,
宽 米至 32 米,虽不属于繁华街道, 但这里曾有受人瞩目的大型出版企业,也有革命旧址。
因“宝山”而得名
一般认为,宝山路在晚清铺成时,因位于宝山县境而得名;但不少年长的本地段老居民则坚信, 它的名称寄托着人们对长江口古代大型航标“宝山”的深深感念。
在明代前期,随着进出长江口的船舶不断增多, 为了确保航运安
全,吴淞口一带亟需醒目的导航标志。于是,在永乐九年( 1411),督办海运的陈瑄上疏明成祖朱棣,提出在此“立堠表识” ,这个建议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第二年,这座被誉为“宝山”的原始灯塔,便在百姓的急切期盼中诞生了。“宝山”基部以巨木为桩,上垒大量石块和泥土而成,四周树林苍翠、花卉吐艳;顶巅不仅有设计巧妙的用于导航的烽堠,还
造了观音殿、龙王庙,春秋时节拾级而上的游人熙熙攘攘, 络绎不绝。
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多次从太仓刘家港启碇下西洋, 都经过吴淞口出海,“宝山”也成为其大型船队的重要导航标志之一。宝山
1
宝山路红色印痕
宝山路红色印痕
5 / 5
宝山路红色印痕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路的得名历史因缘悠久。
商务印书馆诸多第一
宝山路 499 弄位置,曾是我国近现代颇为重要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大型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所在地。
商务印书馆在我国出版印刷史上创下许多 “第一”,如 1900 年首次采用纸型印书, 1903 年首次采用著作权印花, 1907 年首次采用珂罗版印刷, 1912 年首次采用电镀铜版, 1913 年首次采用自动铸字机, 1915 年首次采用彩色胶版印刷, 1919 年首次采用机器雕刻字模, 1931 年创制传真版等。 可以说,我国早期的先进印刷设备和技术几乎均由商务印书馆率先引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学者、作家蒋维乔、
杜亚泉、叶圣陶、胡愈之、茅盾、郑振铎、竺可桢、 任鸿隽、朱经农、陶孟和、何炳松、周建人、王伯祥、顾均正等均曾供职于此。
陈云早年因家境贫寒,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过,据张行恭的《我推荐陈云进商务印书馆》回忆: “自从当了学徒后,其记忆力之强和做事的谨慎细心,较子宏当年,更为上进。也因为接触外国人直接购货关系,去上夜校补习外语,不到三个月,成绩已斐然。从此,其他各部门,也要他去整理刷新,常常争相调用。 ”在“五卅”惨案发生时,商务印书馆成了党领导上海工人运动的重要阵地, 陈云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上海《时报》于 8 月 24 日发表报道《职工会委员长之谈话》,其中说:“昨日据该馆发行所职工会委员长廖陈云(即陈云)声称,自前日至今, 公司方面虽屡有人来此接洽,但均非正式 工会方面,确认为有组织工会之必要,其理由有二:增进公司与员工之感
宝山路红色印痕
宝山路红色印痕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