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你没有见过的契丹文物
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华
2010年7月10日--10月10日湖南省博物馆首度与内蒙古博物院联袂举办的“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华展”。此次展览是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中的一次大型展览,将展示北方民族--契丹在建立大辽帝国前后的文物,主要反映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特色。
展品总数为114件(套),包括金银器、瓷器、玻璃、玛瑙、漆木、玉石等类器物,其中一级文物接近半数,金银器几乎占了整个参展文物的50%,曾经在日本引来百万参观人潮的陈国公主墓“黄金面具”也在其中。
展览由“马背上的民族”、“粗食华器”、“穿金戴银”、“生命的遐思”四大部分组成,分别展示契丹赖以生存的马具与猎具、宴饮伴歌舞生活方式的金银器与陶瓷器、形影不离的金银首饰、宗教信仰与丧葬习俗的多类型文物。
展品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辽代三大考古发现--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墓、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文物。
这批精美绝伦、极富生活情趣的文物,不仅形象再现了春秋战国至辽代勃兴时期契丹族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契丹人在金戈铁马征战四方的同时,与北宋、西域诸国保持的密切联系,以及包容、开放,收精华纳于已身,不断丰富草原游牧文化的胸襟。让观众领略到粗犷豪爽的游牧民族柔情细腻的一面,并对契丹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特色及审美情趣有一番全新的认识。
展览精品
卧马形金牌饰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那素台出土
赤峰市宁城县博物馆藏
佩饰。模铸而成,有两个桥形穿钮,可系挂佩带。草原民族随水草而居,在游牧和狩猎生活中,他们的生存空间较为宽阔,日常生活中讲究的就是速度。马善解人意,又善于奔跑,耐力好,适于长途行走而成为草原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此牌饰制作精巧,形象生动传神,体现了东胡民族对于马的热爱与崇尚。
立人柄青铜短剑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宽4厘米
公元1958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兵器,也可作割取肉食的器物,曲刃柳叶形短剑是草原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类剑。据资料可知此类剑有鞘,上部有方形耳,中有圆孔,佩带方法应属单耳吊挂式,佩于腰带上。此剑柄部铸成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形象大致相近,风格写实,体现出阴阳协调的意境,可能与部族信仰或宗教礼仪有关,是研究东胡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在男女的耳下方两侧各有长方形横穿,为穿挂或佩戴饰物所用。
人形金牌饰
东汉(公元25--220年)
、; 长9、宽6厘米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腰林毛都出土
通辽市博物馆藏
人面饰。人为圆脸,额头及颧骨凸起,宽鼻,是典型的蒙古人形象。此牌饰可能与萨满巫师的活动有关,中国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的诸游牧民族,都曾信奉原始的萨满教,萨满法师多为女巫,作法时常常佩戴金牌饰,显示自己具有通达上天和祖先、沟通自然界万物之灵的法力。金牌饰具超常能力,故成为人们崇尚的圣物。人们佩戴牌饰作为保护神,希望以此带来福运和力量。
白瓷提梁鸡冠壶
辽代会同四年(公元941年)
公元1992年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鸡冠形皮囊壶,辽代早期产品。因早期鸡冠壶在壶的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故名“鸡冠壶”。辽代中期鸡冠壶演变成双孔,形似马镫,因此又被称为“马镫壶”。辽代早期有不少白釉皮囊壶,这与契丹族“青牛白马”的古老传说有关,相传契丹族男性始祖以白马为图腾。另外也与烧造精美白瓷的定窑有关,大辽建国之初数次攻破和占据定窑所在的定州曲阳县,俘获工匠,使其北上制瓷。
玉柄银刺鹅锥、玉臂鞲
辽代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 臂鞲长9厘米、
公元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狩猎用具。出土于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刺鹅锥锥尖为银制,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