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docx

格式:docx   大小:3,163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docx

上传人:儒林 2021/11/15 文件大小:3.0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1.目的和分类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
A类 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B类 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D类 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E类 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
选择采用TBY、TBR型扁铜线及TMY、TMR型铜母线。
对于A类和B类应采用双绞屏蔽电缆,A类中的通信线必要时可采用光纤。
[T]配电电缆宜用屏蔽电缆,以防止对外部的辐射干扰。
3.布线的基本要求
电气设备的布线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电路图及装置布线图要求。
4.电子装置的布线
布线原则

(管)孔时,应在板(管)孔上装有绝缘护套(出线环或出线套)。
,过渡半径应为导线直径的3倍以上,导线束弯曲时也应符合该要求,并圆滑过渡。
、电气设备及插头插座连接时,要留一定的弧度,以利于解连和重新连
接。
导线连接原则上应通过接头,视具体情况采用压接、焊接、插接、绕接等方式。
,每根导线两端必须有清晰牢固的线号,线号套管在导线上不易移动,视看方便,至少要保持一个大修期。
,导线要用扎线带、线卡等以适当间隔可靠固定,防止振动造成损伤。
、线管时必须加以保护,管口应加绝缘套(有油处应耐油)或用绝缘物包扎。
,在对外布线及装置内部布线时需采用屏蔽线,屏蔽层应接至机箱外部的专用接地母排或通过连接器外壳接至机箱箱体上。
[T]插体箱内部各电路板间的连接宜采用绕接或插接布线。在布线密度过高时宜采用背板工艺方式。
60352-1规定的改进型。同一位置不能既有焊接又有绕 接。绕接线应适合于选定的绕接工序,且至少应紧绕
3匝以上。 。
,对A、B、C三类信号要分区走线,尽量减少C类对A、B类的干扰。C类中的电源线宜用双绞线插接布线,脉冲信号线应用双绞线绕接。A类应用双绞线最后绕接并避开C类导线。
%或至少2根备用绝缘线芯。连接器中应留有相应数量的备用接点。
[T]蓄电池供电电缆的分支应尽可能地靠近蓄电池。
1507-93中第7章的要求。插头及插座应符合TB/T1508-。
线槽的出口边缘必须光滑,不得有尖角和毛刺。
、板的所有长度上,应用绝缘带半叠绕一层后再扎线。叠绕方向由下至上(水平方向叠绕除外)。
,在扎线杆、板端部、分岔线束根部及线束拐弯处均应有束带紧固。其它区段视情况可以连续包扎,也可以分段绑扎,但分段间隔不超过
200mm。
线卡或绑扎带应有足够的电气强度和机械强度。
[T]电源滤波器的进线宜单独走线,不宜与出线绑扎在一束中。

线号标记可采用下列形式之一:
·线号的数字;
·连接处的电气设备项目代号与端子代号的组合。
线号的标注为机械制图标注法,具体见TB/T 1508—。 线号应固定在线适当位置,不得因振动而丢失。
5.E类、D类的布线

电气设备外壳必须有良好的接地。
电气设备应具有GB 4208规定的IP 32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