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汉语言文字.doc

格式:doc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语言文字.doc

上传人:phljianjian 2014/8/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语言文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汉语言文字汉语语言规范化方言同行语(行话)术语缩略语口语与书面语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书本字通假声符和意符元音(母音)和辅音(子音)实词和虚词语言三化:规范化、口语化、通俗化语言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四声和平仄(1996、2004)1、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根据汉语的发展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汉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规范化的语言不会妨害语言的发展,不会束缚个人的语言风格,同时推广标准汉语不杜绝或者禁绝方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话为标准;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标准。(1992)2、我国汉民族的现代共同语为普通话,与普通话并存的还有许多方言,如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粤语、闽语,其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方言是北方方言。(1990)1、古人分析汉字的构成,概括出六种造字方法,称为“六书”,它们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1997)4、语言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语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或补充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通俗化,是指现在汉语要少用文言词语和的语言,提倡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正确的方言和外来语。口语化,则是强调现代汉语的语言交际功能,方便交流。(2003)6、本字与通假:也称正字,指直接为表示某一词义而造的汉字,与通用的假借字不同。表示词的本义的自称为本字,不表示本义的称为假借字。(1994、2002)1、四声(古今义)、平仄:古四声为“平、上、去、入”,今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是古代诗歌的音韵,“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1994)1、下面这组汉语拼音,32个字母连写,不便于阅读,请适当切分(在切分处用“∨”表示,如GUANGBO∨DIANSHI∨XINWEN……“广播电视新闻”),并译为汉字(填写在括号内)ZHONGHUARENMINGONGHEGUOGUOKUQUA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1992)1、语义指语言所表示的意义,汉语中的许多词除本义外,往往还有引申义、比喻义,它们合称为转义。(1992)2、我国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共十四种,其中冒号(:)有两种主要用法,一种用来提示下文,另一种则用来A:标示引语B:代替破折号(——)C:总结上文;破折号(——)也有两种用法,一种用来表示底下的注释性内容,另一种则用来表示D:意思的转折,E:并列成分,F:代替连接号。(两项C、D)史学:纪传体编年体记事本末体纲目体会要通史断代史通考典志史学家: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刘知几杜佑司马光谈迁(2000)“史家之绝唱,a(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它的整体结构包括五个部分,即:本纪;b(书);表;c(世家)和列传,共130篇;其中本纪、d(世家)和列传对我国散文文学尤其是传记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9)4、中国有悠久的史学传统,历史典籍不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相互配套,既有编年体的(《春秋》)和《资治通鉴》等,又有由(《史记》)发端的、后成为官修史共同体例的纪传体著作,还有如《通鉴经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的(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和《唐会要》之类的(会要)体,以及《通典》、《通志》等著作。(1990)8、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有以《春秋》、《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以及纪事本末体和会要体。(1998)1、略述司马迁《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制及其对后代的影响(9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制,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史记》所记述的人物,不仅包括上层政治人物,而且也首次将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1992)7、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宋代郑樵所著的《通志》和元代马端临所著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是我国政体史书中的重要著作。(1991)2、“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人名)写作《史记》(书名)的宗旨,他又说:“昔……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引文根据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后代学者把这段话概括为发愤说,并认为韩非的“不平则不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的观点,与这种学说有精神上的联系。(1994)1、“二十四史”是我国历代正史的统称,其中包括:A.《旧五代史》()B.《北史》()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