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望远镜和显微镜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学生并不陌生。对于显微镜,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有所了解,并使用过,但对于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只是略知一二;而望远镜,很多同学从小就玩过,甚至到今天仍旧有同学在玩,有的同学还把望远镜拆开过,对于望远镜的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的理解基础、提高学习兴趣,本节知识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了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显微镜的结构,继而解释了它可以“显微”的原因,随后又谈到了望远镜的结构以及它可以“望远”的道理,最后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灵活运用。由于生物课中学生对显微镜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可以将学生的这些感性认识与理论加以有效结合,来探究他们的使用原理,进而拓展到它们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的难度会所降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知道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②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懂得显微镜“显微”的道理和望远镜“望远”的道理。
③根据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制作简单的显微镜和望远镜.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生活中的感知,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讨论法等多种物理方法,探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
②尝试运用已知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
②培养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
难点: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三、课程资源:
:(每桌一套)凹透镜一只,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玻璃板、烧杯一只(盛有水)、滴管一只。
:显微镜和望远镜。
3.检测练习:(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说明了被观察物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2)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四、教学设计:
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采用自学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归纳---巩固练习---反馈检测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其中蕴含了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等多种物理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重要应用。
2、教师导入: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要想看清细胞等更小的物体,应该怎么办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要研究的:显微镜。
学生积极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回答。
学生思考后会想到生物课上用到的显微镜。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为学习本节课作铺垫。
(一)显微镜的结构
探究显微镜的结构和“显微”的原理
出示生物显微镜并提出问题:
1、对显微镜有哪些认识?
2、观察课本89页显微镜的结构图后回答。
⑴它的结构如何?
⑵显微镜有几组透镜组成,每组透镜的焦距大小如何?
⑶什么是物镜,什么是目镜,它们的作用如何?
⑷它是如何看清微小物体的?
3、要求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师生共同总结物镜、目镜及焦距的长短。
采用小组式教学。学生讨论交流对显微镜的认识。谈谈使用显微镜的一些体会。
学生看课本自学,并将问题答案在课本中划出。个别不确定的,相互讨论补充。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补充,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物理现象或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由于学生曾经使用过显微镜,对以上问题,学生回答的很积极,也很到位。但对于显微镜的“显微”只是略知一二。
(二)探究显微镜的原理
提出问题:我们身边就有凸透镜(两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同学们能否自己制作显微镜呢?如果能,应怎样组合呢?(哪一个做目镜)
实验探究:要求学生用两透镜组合,观察课本上的小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展示交流
1、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感受(实验过程中怎样操作,看到了什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