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11-03-19】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印刷稿).doc

格式:doc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1-03-19】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印刷稿).doc

上传人:w3332654 2016/7/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1-03-19】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印刷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专业资料参考首选前言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 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 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 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009 年4月,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 年1月4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 成为“十二五”时期第一个获批的国家战略, 对我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意义重大, 对我市而言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威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 海洋资源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 产业基础良好,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空间布局中处于核心区域。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更好地落实国家和省的区域发展战略, 推动威海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努力争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 依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并与《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 - 2020 )》、《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制定《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本规划所称的威海市蓝色经济区涵盖威海市的全部行政区专业资料参考首选域, 包括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环翠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工业新区,涉及陆域面积 5797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 1 万平方公里。 2010 年,全市户籍人口 万人,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6778 元。本规划期限为 2011 年至 2020 年,重点是“十二五”时期。本规划是统筹指导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纲领, 是区域内制定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专业资料参考首选第一章基础条件与重大意义第一节自然资源条件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 三面环海, 一面接陆, 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 恰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 是东北亚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 区位、海洋、生态等优势明显,具备打造蓝色经济区的良好基础。海域空间优势突出。全市海岸线长 公里, 约占全省的 1/3 、全国的 1/18 , 海岸带多为基岩海岸, 兼有基岩质、砂质和泥沙质三大海岸类型和底质,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水深 15 米以内浅海、滩涂面积 300 多万亩, 优质沙滩 40 多处,岬湾 30 多处, 拥有海岛 168 个, 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空间优势。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海洋经济生物种类达到 300 多种。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 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铁、铜、锌等 30 多种,其中黄金、磁铁、石英砂、花岗岩、锆英砂等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 海洋能蕴藏量较大, 主要包括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等,开发利用条件较好。海洋生态环境优良。威海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沿海水温常年变化范围在 0~ 29℃, 多无冰冻期。海洋渔业生产受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少。全域依山傍海,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城、山、海、岛、滩、湾、林、泉独具特色。城市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和优于国家标准,是全国空气质量、海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专业资料参考首选第二节经济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 威海市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大市, 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海洋综合经济实力较强。 2010 年,全市实现海洋产业产值 1230 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 603 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1% ,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海洋产业体系。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 213 万吨, 实现水产品加工产值 248 亿元, 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实现造船完工量 126 万载重吨, 居全省首位。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 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万千瓦。滨海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迅速, 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 1615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20 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1% 。港口吞吐和海上运输能力明显增强, 港口吞吐量达到 4866 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 万标箱, 旅客吞吐量 165 万人次。海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按照“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港口扩建、机场开放”的思路, 构建了立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6621 公里( 含农村公路); 实现了与全国各地货物直达运输,开通了至济南、北京、武汉等地的客运列车;全市共有 17 个商用港口,拥有渔港码头 133 处;市区一小时车程范围内有威海、烟台两个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