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
1 / 1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68 页例
设计理念
1 及相关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
10 / 1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体验自主、挑战、胜利带来的愉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激发学生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兴趣。教材分析
例题展示了 4 名学生分别从前面、 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玩偶的情境图,并在情境图下面给出了从这 4 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从熊猫前面、后面看到的形状会有较大差别, 学生很容易辨认;但从左、右两个侧面看到的形状却基本相同, 只是脸、胳膊等的朝向不同, 学生辨认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上了一个蝴蝶结作为 “标示性标志”,利用这一形象特征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区分左、右两个侧面的学生看到的形状。
通过例题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 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可能是不同的,进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学生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 对于位置关系的 “相对性” 问题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左、右的相对性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因此只要求学生以 “自我”的方向为参照点辨认左、右。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成为学生观察物体的障碍,
教材中不介绍“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概念,只要学生能用连线、标序号等方式将观察者与所看到的形状图对应起来即可。教学目标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
10 / 1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
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 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 4 人一组,每组一个小羊玩偶。
课桌: 4 人小组拼桌, 4 名学生分别坐在东、南、西、北的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师:老师小时候有一个宝贝,我还给宝贝拍照了,同学们想看看吗?
出示第一张照片。 多数学生会猜是一个球。
师:不对不对,再给大家看看,我从另一个位置拍到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