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汇率理论与制度.pdf

格式:pdf   大小:110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汇率理论与制度.pdf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11/19 文件大小:11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汇率理论与制度.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汇率理论与制度
摘要:汇率理论与汇率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主要发达
国家主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英镑贬值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发达
国家纷纷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
与之相对应,汇率理论也分为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以及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下面按照固定与
浮动汇率制度的分类,介绍主要的汇率理论对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的研究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理论
铸币平价说和国际供贷说是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主要汇率理论。铸币平价说认为:两国货币的价值量之
比表现为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这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只要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并且买卖不受限
制,就不会出现银行券的发行超过黄金储备导致过量发行,银行券就不会贬值,汇率也就会在黄金输送
点之间波动。
国际借贷说亦称外汇供求说或国际收支说。1861 年英国的戈森在《外汇供求》一书中阐述了国际借贷
说。这是最早出现的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戈森认为:虽然物价涨落、黄金存量、信用状况和利率等都
会引起汇率变动,但国际借贷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国际借贷的到期收付差额,才会引
起汇率变动。这是应用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及供求法则来诠释汇率变动的原因。在这一时期,铸币平价
成为两国货币兑换的客观标准,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汇率波动主要是由于外汇供求变动,所以国际借
贷说在形成后的
二、三十年间在汇率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金本位制时期,马克思认为两种货币的兑换以其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引起汇率变动的一般原
因:一是对外的现金支付差额(不管造成差额的是何原因);二是一国货币(金属货币抑或纸币)的贬
值;三是两国分别以金和银作为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出现相对变动即两国铸币平价变动。马克思还分
析了利率与汇率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众心理对汇率影响等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发生经济危机和黄金大量外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了金币本位制,而
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风暴的摧毁下,金本位制土崩瓦解,不兑
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取而代之,各国货币汇率跌宕起伏。面对这种新情况,许多经济学者探讨汇率的决定
和变动的问题并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 1944 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在这一时
期的汇率理论中,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和利率平价说呈三足鼎立之势。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本国
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
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汇兑心理说是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于 1927 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和决定所依据的是人们
各自对外汇的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除了需要用外国货币购买商品外,还有
满足支付、投资或投机和资本逃避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外国货币的价值决
定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国货币所作的主观评价。该主观评价又是依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