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四、《画山绣水》.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四、《画山绣水》.doc

上传人:fy3986758 2021/11/20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四、《画山绣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镇江新区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第 1 页
三、画山绣水
主备人:许定群 单位:伯先中学 审核人:张辉兵
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aobian):评论好坏。 袅袅(nia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i)透 精髓(sui):比喻精华。
恬(tian)静:安静,宁静。 怠(dai)慢:冷淡。
嶙峋(linxu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a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ao)望:登高远望。
镇江新区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第 3 页
攒(cua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ou):没有光亮;黑暗。 黝(yo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1—3),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4—15),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16一17),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 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镇江新区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第 4 页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