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页 1 第5、6章生态系统极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 .下面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原生演替的实例( ) A .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 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 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2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1 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②① D. ③②④ 3 .一种疾病使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兔子几乎全部死亡,首先受害的是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分解者 D. 次级消费者 4.“青山绿水”与“穷山恶水”两个词的深刻含义说明,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 .山 D. 森林 5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形成下列几种营养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乙→丙→丁 →乙 C .甲→丙 →丁 6. 在一个养分充足的湖泊中,有许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荡舟游览,下列哪一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地减少这些藻类 A. 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 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 C. 大量引入吃浮游生物的鱼 D. 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 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从属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 8 .东北某林区,山顶是冷杉林,中部是红松林,山底是落叶阔叶林,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土壤 9 .下表说明有一种必需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分别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混合培养,它们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红色酵母菌与毛霉所必需的生长因子和合成的释放物质生物必需的生长因子合成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菌嘧啶噻唑毛霉噻唑嘧啶 A .竞争 B .捕食 C .互利共生 D .寄生 10. 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 A .蚯蚓 B .硅藻 C .乳酸菌 D .酵母菌乙丁甲乙丙丁第页 2 11.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 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纵坐标为有机物总量)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 .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 .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 .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 .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12. 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水稻虫害严重 C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 .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3 .谚语“一山不容二虎”,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应为 A .虎的个体太大,生活的空间也大 B .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 C .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 D .虎是营养级很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 14. 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 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能量金字塔应是 ABCD 15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A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 .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