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送孩子一双慧眼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培养的过程应注意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作文教学需要,立足于生活,方法多样化。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篇优秀的作文就是作者出色观察力的外部表现。以作家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为例,有一段描写“火烧云”:“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堂堂的了,一会儿金洞洞的了,一会儿半紫半黄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这段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句子,只有作者对“火烧云”及其映照下的事物的细腻直接的描写,但是只这一点,就足以让每位读者身临其境。反观现在的一些学生作文,所谓的好词佳句生硬堆砌,修辞手法牵强附会,写作方法生搬硬套。看似规范又花哨的作文,却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其主要原因,是缺少萧红那样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的意识和能力。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立足作文教学需要,做了一系列研究实践,现将成果总结如下[1]:
一、评比活动激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有正确、强烈的学习动机,会促使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作文教学实际,设计了“火眼金睛”“放大镜”“慢镜头”等形式新颖的评比活动。“火眼金睛”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记录一个“新发现”。上交后,教师根据其价值、意义、新鲜度等给于评价。教师评价前五名的“新发现”,在班级分享,由学生投票,得票最高的同学,将获得当周“火眼金睛”称号。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敏锐捕捉身边点滴素材。
“放大镜”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事物的细节,观察对象细微,记录细致者获胜。“慢动作”则要求学生将常见的跑步,擦黑板,擦桌子等动作反复观察体会,然后像电影胶片一样分解记录,分解越合理越细致越好。意在培养学生反复观察,用心体会,精细描写的能力。
这些活动根据年级段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难度要求,分阶段进行。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观察记录,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寓教于乐”[2]。
二、立足生活找亮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让作文与生活同行,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因此,我在班里创办了《小荷校园生活报》,专门发表学生校园生活的点滴记录,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的生活,知道看似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3]。
季节交替,我便举办“植物里的秋天(春天)”“天气变变变”“大家都怕冷(热)”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校园中植物的变化,感受气温的波动,注意身边同学老师的衣着、表现等,记录到观察日记中。学期初,换了新老师,我会组织写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