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蜜蜂引路》教学案例
上新庄小学 蔡守菊
学习《蜜蜂引路》一文后,我让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爱动脑筋的赵同学第一个举手说:“列宁要找的人是养蜂的人,他看到蜜蜂就想:蜜蜂出来采蜜,一定要回去的。他就跟着蜜蜂走,找到了要找的人,他是凭自己的智慧找到的。”我赞许地点了点头.
话音未落,金小倩同学站起来:“老师我有个问题,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因为,这蜜蜂也可能是别人家养的。"
另一同学也紧跟着站起来补充:“再说,大自然还有许多蜜蜂,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他们的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探询的目光掠过全班同学的面孔,稍做沉思,我说:“她们很会动脑筋,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其他同学对她们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一段思考后,班长曹玉萱同学举手:“老师,她们说的有一定道理,我认为又不全对。我是这样想的:课文中说,列宁走到那座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这里“果然”是说列宁一开始想房子里住的可能是他要找的人,开始并没有肯定一定会找到。后来开门看到了,才知道.”
“哗哗哗”,孩子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郝同学精彩的回答。我也为孩子们想到这么多,想得这么深而激动。“郝同学能抓住“果然"这个词理解,、付同学几个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也是促使大家动脑思考的关键。正是我们大家都开动脑筋,不同的想法在一起碰撞、交流,才会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赞叹地说.
再看刚才积极发言的几个同学,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泛着激动的红光。其他同学也都在认真地倾听,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