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 .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 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人 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如 刘备与曹操会面,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 )
A .备、操 B .备、孟德
、操 D .玄德、孟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文化常识的掌握,从材料可以看出,自称为了表示谦恭,应
称呼自己的名,而称呼对方则应称呼对方的字, 因此刘备应自称“备”,而称呼曹操为“孟
德”,所以B项符合题意要求。
2.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权和相权。 A、B两项不属于中央解决皇权
与相权矛盾的措施,而是地方管理机制。明太祖废丞相,清朝沿袭明制,不存在皇权与相
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宋为强化皇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财权。
3•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
①大都一一
-北京
②汴梁一一开封
③临安
-苏州
④益州 成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用排除法, 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 ③即可。
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
因是( )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隋唐前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出身门第选官,隋唐时期,随
着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九品中正制度无法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要求, 由此实行按考试成绩 录取官员的科举制,不再以出身选官,由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因此选 D项。A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是两汉时的选官制,C项是隋唐的中央机构。
5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
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入仕,从而能培养人民对政治
的兴趣,而且选拔仕人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各地域按名额获得其进士参政权,全国各 地士子群集中央会试,从而把各地域集于一个中央统治之下。而 A、D两项起不到培养人
民政治兴趣的作用。察举制的实际决定权在地方不在中央。
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
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
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