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埃博拉病毒防控培训.ppt

格式:ppt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埃博拉病毒防控培训.ppt

上传人:ranfand 2016/7/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埃博拉病毒防控培训.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埃博拉病毒防控培训郑州陇海医院检验科杨小蕊 2014-10-27 1 埃博拉病毒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 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 50% 至 90% 之间, 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 该国旧称扎伊尔)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2 埃博拉病毒简介“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 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 1976 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 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3 埃博拉病毒历史“埃博拉”是扎伊尔( 即刚果民主共和国) 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 1976 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 55 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 “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 3 年(1979 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 “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 15 年,变得无影无踪。 1995 年1 月起在扎伊尔及 1996 年2 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扎伊尔发病 316 例,死 245 例,病死率 78%; 在加蓬发病 46 例,死 31 例,病死率 %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全世界已有 1100 人感染这一病毒,其中 793 人丧生。医学界尚未找到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其来源,也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 45 埃博拉病毒的病原学特点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 1000nm ,直径约 10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 RNA ,大小为 , 编码 7个结构蛋白和 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 Vero( 非洲绿候肾细胞)和 Hela (海拉) 等细胞敏感 6 埃博拉病毒的病原学特点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 4℃存放 1 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60 ℃灭活病毒需要 1 小时, 100 ℃5 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7 埃博拉病毒的感染途径在目前西非国家的暴发疫情中,大部分病例是由人传人导致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健康人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而感染,或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头而感染。 8 埃博拉病毒的感染途径敏感动物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 2~5 天出现高热, 6~9 天死亡。发病后 1~4 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9 易感动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