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数学案例
熟记+多练+巧用=熟能生巧
——“9的乘法口诀”常规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象山县外国语学校 韩溢
“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中的一节典型课,由于它具备了一些非常典型而有趣的规律而成为公开课热衷选择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发现并利用规律来有效识记“9的乘法口诀”,是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时所期盼的,但鲜有如愿的。接下来,笔者结合常规教学中的某些片段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片段一
上课伊始,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让全学生试背9的乘法口诀,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会背。接着教师让学生尝试写出9句口诀,并请写得快的学生轮流按顺序板书。
然后,教师引导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喜欢的那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反馈时,展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
【反思】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试背试写9的乘法口诀,这样简洁的设计不仅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主题,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小试牛刀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习兴趣。但是之后教师让写得快的学生轮流按顺序板书,表面上似乎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可是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展示方式看似热闹,实际上却没有太多的思维含量,而且学生的扮演书写不工整,不利于后续的背诵和对规律的探究。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形式来沟通口诀、算式、图之间的联系,意在使学生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9的乘法口诀”已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对口诀的意义早已通过迁移了然于胸,再花很多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口诀的意义,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改进】
教师可以把尝试写口诀和口诀意义的理解这两个环节整合,让学生通过填写数学书第48页的例题自主学习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填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9句口诀的前半句以及相应的乘法算式。之后师生共同完成口诀的后半句和相应算式的得数。这样不仅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完整、利于观察的板书,又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片段二
师:仔细观察这9句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后一句口诀的得数都比前一句多9。
师:你真会观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2:因为后一句都比前一句多了一个九。
师:请大家再观察这些乘法算式,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3:个位上是9、8、7、6、5、4、3、2、1,十位上是1、2、3、4、5、6、7、8。
师:你是竖着观察了积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如果横着观察因数和积,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4:我发现有一个因数都比积的十位多1。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4:比如2×9=18,2比1多1,其他也一样。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得出“几乘9就比几十少几”的规律。
生5:我还发现积的个位和十位加起来是9。
生6:积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位置,比如18和81,27和72。
教师介绍了用手势记忆口诀的方法。
学生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9的乘法口诀。
【反思】
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很明显,先理解口诀的意义,再探索规律,最后利用发现的规律帮助记忆。但是实际上这些规律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还造成了中、后段学生的一知半解。发现的规律与口诀的记忆或检验口诀正确与否没有建立起联系,规律的价值缺乏挖掘和有效利用。
事实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