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振兴的希望,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历来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的实际中,教师往往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忽视实验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与新课标教学要求不相符。化学实验课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结论都是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的结果。因此,上好化学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化学能力至关重要。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三法,希望能给教师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教学思路。
一、重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经常被实验的现象所吸引而忘乎所以,对于过程漫不经心,或者对于实验的目的和结果观察不够,当然也更不能用实验的原理应用到化学的概念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是有目的、有步骤、探索未知结果的过程,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能力,让学生练就“火眼金金”的本领,注重细节、明察秋毫,不放过一点的“蛛丝马迹”,才能在化学实验中有所突破、有所获得。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过程,看是否能够从实验中获取到所学知识的重要信息。化学实验中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教师的演示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首先,在教师实验课开讲前,要亲身示范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预习本课节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引导学生通过目、耳、鼻等全方位的感官认识来获得最初的实验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实验的过程和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结论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眼睛看到的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与大脑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从实验中提取出化学特性,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到铜和硫酸反应的时候,由于铜的活泼性比氢弱,所以不能置换稀硫酸中的氢,但是由于浓硫酸有强氧化性,所以在加强的情况下可以氧化不太活泼的铜单质。在实验中,同学们往往注意到铜在浓硫酸受热溶解,能够闻到无色的刺激性气味,往往忽视了浓硫酸底部形成的白色固体。白色固体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生成的?这需要通过追问学生,让学生写出铜与浓硫酸反映的化学方程式就能够得出答案,Cu+2H2SO4(浓)(加热)=CuSO4+2H2O+SO2,学生也通过实验课记清楚了公式的由来。又如,铁在空气中常温燃烧是无法发生化学反应,但将光滑的铁丝放在氧气瓶内部就可以燃烧,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对燃烧过程中耀眼的强光比较感兴趣,但对燃烧后的产物往往会忽视,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楚实验过程和目的,才能注意到实验后的产物,进而记清3Fe+2O2=Fe3O4的化学式子。
二、重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直接动力。这种动手的能力越直接,就会产生强大的好奇心和驱动力,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也就越强烈,通过操作实验器材,按步骤开展化学实验,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学生在实验和操作上能力方面不足,比不上欧美国家的孩子,就是因为他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