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关于《边城》
——课文解读——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 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 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
《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 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 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 《边城》,需要
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 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 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 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 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 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 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 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 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 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 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 罚”一一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 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 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 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 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 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 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 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 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 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 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 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 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 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 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 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 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 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 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 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 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 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 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 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 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 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 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 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 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 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 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 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 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 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 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 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 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 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 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教学导航—— 这是一篇课外自读课文,除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 对话外,在语言上并无多大障碍;而且课文较长,因此 不宜精讲细析,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 自己来品味、感悟。但又因为这篇小说缺乏引人人胜的 故事情节,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中学生的欣 赏口味,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钻研的兴趣。具 体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考虑:
1.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 《边城》 电影片断,或者播 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 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 感享受,扩大学生的眼界。
2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中三个人物的情感。由于课 文属于节选,学生对人物的情感理解不一定正确深刻, 但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当予以肯定。教师可在学生发 言后,作适当的总结,重点是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会 出入物的爱、矛盾与孤独的情感。具体内容可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