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谈许家窑- 侯家窑遗址的争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卫奇《中国文物报》于 2011 年9月 30 日和 2008 年5月 23 日分别刊登“建议地质、考古学界不再使用‘许家窑组’这一名称”和“侯家窑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不是产自泥河湾层”文章, 对许家窑- 侯家窑遗址的命名提出异议。其中一些争议不只是学术问题, 且为一面之词,笔者作为唯一在世的当事人为此提供一些另类思考的意见。许家窑- 侯家窑遗址位于桑干河盆地北部梨益沟西侧,由 73113 地点( 两叉沟)和 7409 3 地点( 长形沟) 组成, 分别隶属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遗址发现于 1973 年和 1974 年, 1976 年贾兰坡等在《考古学报》的简报中称其为“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89 年,张森水等主编的《中国远古人类》书中将遗址分解为“阳高许家窑”和“阳原侯家窑”两处遗址。 1996 年,国务院以“许家窑- 侯家窑”为名颁布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有关方面在建树遗址保护标志或宣传中,各自以“许家窑”或“侯家窑”相称。笔者认为: “许家窑- 侯家窑”命名作为国家行为已经涵盖了两省的位置,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应该罔顾国务院政令。该遗址名称, 在简报初稿中定为“侯家窑”, 发表时才改为“许家窑”, 可能贾兰坡考虑的是: 两个地点均分布在梨益沟西侧的许家窑村南北两端。当初并未顾及两省行政区划, 导致异议方对命名的不满,如果以中性的“梨益沟遗址”命名也许比较合理。其实,中国旧石器遗址迄今尚无规范的命名规则。按学界的惯例, 一般根据最先发现的和典型的地点作为遗址的名称。况且,中国的遗址有时包括多个地点,例如周口店、匼河、丁村和虎头梁等, 其地点多散布在不同的乡村, 甚至超越省市界线。许家窑遗址当初按学界通行惯例办事, 并无不妥。因此, 异议指责“许家窑”的命名是“盲目”、“不科学”、“不严谨”、“妄自行事”,作为科学探讨用词未免有些偏激。“泥河湾层”是一个不规范的地层术语,孙建中等已经在 1991 年正式更名为“阳原群”。岩石地层单位“群”的下面依次分别细分为“组”、“段”和“层”,“层”为最小的单位。“泥河湾层”是 1954 年正式编入早更新世的, 之前被认定为上新世堆积, 1957 年发现其上部包括中更新世地层。所以, 异议称“自从 1924 年巴尔博建立泥河湾层以来, 一直被作为中国北方早更新世标准地层”的表述有欠准确。“泥河湾层”是分布在泥河湾盆地的一套河湖相沉积地层,目前最新研究表明,这套河湖相地层已知厚度超过 1300 米,下部属于上新世地层,顶部有全新世沉积。在位于“泥河湾层”上部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中, 谢飞等报道发现了普氏野马、马鹿和原始牛等典型晚更新世物种, 而且多处测年结果与地层古生物证据相吻合。显然, 异议称“泥河湾层没有晚更新世堆积物几乎成为定局”仅属愿望,目前尚无提供有效的地质证据。目前,古地磁测年对许家窑- 侯家窑遗址断代造成的混乱是显而易见的。 Reider L? vlie 、苏朴和王喜生等对遗址做古地磁测年, 仅做了一次野外采样, 却至少发表了七篇内容雷同的专论, 但其结果难以被考古学界采信。由于古人类遗址地层通常属于不等速堆积, 通常存在沉积间断, 因此根据下伏地层的已知年代推算其年龄的科学路线不合理, 依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