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施工要点.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施工要点.doc

上传人:慢慢老师 2021/11/25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施工要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施工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概述
历经40年的研究,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于1988年5月开工,1998年4月正式建成通车,历时10年整,是世界上最高、最长、造价最昂贵的悬索桥。明石海峡大桥坐落在日本神户市与淡路岛之间,全长3911m。其中主桥墩跨度为1991m(本桥的实际跨度由于1995年1月15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使锚锭和塔墩的基础出现变位,改为960++。当时由于主缆已架设完毕,经验算后继续施工,并将加劲桁梁适当作局部调整,故出现今的主跨有的资料以1991m计),两座主桥墩海拔高度为297m,桥墩基础直径为80m,桥面距离水面净高65m,水下高度60m。在考虑施工便捷性的角度,本桥仍采用传统的每侧一根主缆的方案,并提高主缆的钢丝强度,适当降低其安全系数(初步设计时,考虑其跨度大,曾设想在桥面的两侧每侧采用一对主缆,以避免主缆直径过大。但每侧采用一对主缆比常规的单根主缆施工麻烦,不仅施工时要有较宽的猫道,并且还会加大锚锭中的散索室与锚固部分的空间尺寸以及成倍增加的索鞍、索夹与吊索的数量)。其中两条主钢缆每条长度约4000m,主钢缆在紧缆并包裹后的直径为1120mm,每根主缆有290股PWS钢丝索,重约57700t。明石海峡最大水深达110m,。
设计试验
采用缩小比例风洞模型试验和锚固振动试验,测试地震和大风对大桥的影响(其中风洞试验使用的是1:100比例的模型)。经过大量重复试验,。
桥塔建设
两座主塔分别建在2号墩(2P)位置的明石底层和3号墩(3P)处的神户地层上(明石层主要为第四纪更新世地层——洪积砂砾石层,神户层为第三纪中新世地层——软沉积岩)。桥墩采用圆筒形结构,沉入海床深处。主塔基础(2P,3P)处在大水深、强潮流环境中,最终选定沉放式沉箱基础,(曾在XX大桥建设时成功使用过的技术)。主塔基础处于强潮流、大水深环境中,其周围海底发生冲刷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试验(1/100模型试验),最后证明抛石护底法是最有效的防护方法。
1、主塔基础施工
1988年5月正式开始对主塔基础施工。其施工顺序:①海底开挖;②钢沉箱拖运、定位、系泊沉放;③钢沉箱周围防冲刷层施工;④沉箱浇筑水下砼。用大型抓斗式挖泥船将海底开挖到持力层,其中挖泥船拥有33方抓斗,在水下60m处作业。2P沉箱沉放在明石底层,距离水下60m处。1989年3月,15000t、直径80m、高70m的钢沉箱顺利沉放到了明石底层。钢沉箱两道墙之间注入水下砼,紧密监测沉箱的位置和角度,其下沉工作在极高的精度下完成,平面误差不超过5cm。下沉后,沉箱周围迅速布置好过滤装置,作为最初的防护措施并进行抛石护底工作:准备了240000方碎石,布置在沉箱外围80m范围内。然后进行水下混凝土浇注工作:混凝土首先浇注到沉箱中间,然后再到周围的双层墙部分。2200000方水下混凝土倒入每个沉箱,这种水下砼具有特别的高流动性,在水下不会分离。每个罐中倒入了9000方混凝土,连续不间断浇了3天3夜,这项工作重复进行了大约一年。下一组在塔锚框架处浇注传统混凝土。在艰难的环境下,工作持续了4年零3个月,直到1992年2月才完成两座主塔的基础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