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系统认识
1,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目标与认识上的偏差。国营企业之所以存在诸多弊
病,根源于产权制制度不适合公有制制企业的基本特点。因此,正确的改革方向应该
是用适合国有企业基本特点的劳劳权制制度取代与国有企业不相适应的产权制制度。但
是,我们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偏差:在所谓的所有制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力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错误原理指导下,形成了“公有化化程度太高太纯,与生产力力水平不适应”
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国有企业改革艰难曲折、长期不能成功功的根源
所在。在对国营企业弊病的认识上,人们不是把全民所有制制的所有制制形式和和建立
其上的产权制制度区分开来,而是把两者作为一个不能分割割的整体来对待;人们不
是根据国有企业基本特点来考察产权制制度功功能和和作用,而是把产权制制度作为当然
的企业制制度来对待,这是导致认识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把“所有制制形式必须
与生产力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错误理论当作基本原理来应用,则是导致认识偏差
的基本原因。
2,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长期不能成功功?从根本上来说,就因为我们未能认
识到到国有企业是一种新的企业--作为生产劳劳动动实体存在和和发展的企业,必须建
立以劳劳动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劳动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劳动动实体
存在和和发展的企业制制度。二十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总起来说是从打破产权
制制度开始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和推行承包包经营责任制制,都是打破产权制制度的改革。
但是,我们只是打破产权制制度,而没有从根本上用劳劳权制制度取代产权制制度。因此,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事实上进行了相互矛盾的改革:一方面,由于打破产权制制度,
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的联系,形成以满足职工利益要求为核心的价值
运动动。这是促使国有企业转变为生产劳劳动动实体存在和和发展的改革;另一方面,由
于我们在打破产权制制度的同时又保留了产权制制度,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强化化了产权
制制度(例劳劳动动合同制制的推行和和破产制制度的实施等等),这又在客观上保留了以国
家为核心的价值运动动。这是使国有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和发展的改革。这
种相互矛盾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既不能作为规范的生产劳劳动动实体存在和和发展,又
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和发展。因此,改革中的国有企业成了一个不
规范的经济实体:一方面由于形成了职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上的联系而有了经济
实体的性质(国有企业出现盈亏变化化就是具体体现--国有国营条件下的国有企
业是不存在盈亏变化化的),另一方面又不是规范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出现持久
的大面积亏损说明它不是规范的经济实体)。这就是改革中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困
难,出现持久大面积亏损的真正原因。后来,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和推行承包包经营
责任制制改革失败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又走上了强化化和和更新产权制制度的道路,
引用股份制制和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制度就是属于更新产权制制度的改革。改革前前的“国有
国营的、职工拿工资,盈亏国家负”的企业制制度,本来就是产权制制度,而所谓的
股份制制和和现代企业制制度也是产权制制度,区别在于原来的产权制制度是国家经营的产
权制制度,而现在的产权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的产权制制度,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