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追问六九硅业-新能源专业论文(1)
,到4个月前宣布六九硅业试车成功,英利至今没有摆脱外界的质疑。进入英利集团旗下的六九硅业有限公司厂区,行政部经理张明利开始禁止记者拍照。
“这是机密,内行一看就明白了。当年大庆油田的一张宣传海报,日本人都能分析出产量来。
”在多晶硅厂家里,恐怕也只有六九还有机密可言。与主流多晶硅厂商普遍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用三氯氢硅工艺不同,英利选择了“新硅烷法”作为工艺路线,希望一步到位解决硅料生产为人诟病的“高污染”、“高耗能”问题。
闭环生产无污染、从原料到产品转化率高、单位能耗低,是六九硅业宣传新硅烷法的卖点。在硅料价格连年暴涨,光伏产业拥硅为王的日子里,国内大量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并没掌握解决污染的核心技术,每制造一吨多晶硅,要生成10吨以上的剧毒副产品四氯化硅。
直到现在,这也是国内硅料厂商最大的难题。“我们实现了真正的闭环生产,不生成四氯化硅,没有污染,没有废气,比国内其他的工艺路线先进。
”上至董事长苗连生,下至行政部门最普通的员工,英利人4个月来对无数媒体重复这句话,他们声称能把硅料成本控制在每公斤28美元以内。一期投资25亿,抵押个人股权融资,六九硅业成为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商业传奇中最为惊险的一部分。
一向低调对外的英利最近频频主动出击,媒体对六九硅业的报道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赞美。苗连生穿着运动装上了央视二套的《商道》,并组织集团全体员工观看写感想。
六九硅业成功试产后,英利1号院里挂上了“全球最完整产业链”的牌子。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英利从建立之初就追求的“全产业链”终于名符其实。
“1号院”不大,看上去像个四合院模样,如今保定的出租车司机更熟悉的是“英利三期”,行政人员们也等着搬到那边去办公。但走出英利大院,六九硅业的先进性尚未成为行业共识。
光大证券的电力分析师王海生说:“挪威用这个方法的,产能也就7000吨,并没有特别优势。”6毛9背后的“筹粮处”半年前同行对英利的口诛笔伐似乎已被淡忘,虽然百度贴吧还残留着当时的战场。
“摧毁光伏产业”、“导致德国反倾销”,在敦煌项目中报出6毛9的低价之后,各种指责以电话、邮件、论坛攻击帖等方式不时向苗连生和英利袭来。“当时投标6毛9,我们沉默了3个月,业内一片骂声。
但六九硅业出来,我们可以做到不赔不赚。”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说,“骂多了,就谁都知道我们了。
”那时,六九硅业已经在建,但外界还没人知道。英利的判断是,等投标项目启动,这边也差不多能生产了。
“现在看来,我们的判断基本正确。”马学禄说。
硅料不啻为光伏制造企业的“粮”,六九硅业的前身就叫“筹粮处”,是个“欺上瞒下”的神秘部门。2007年9月,英利集团的11个人组成筹粮处,筹建将自产粮食的六九硅业。
除这11个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