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万古法圣——商君.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万古法圣——商君.doc

上传人:chuandao1680 2016/7/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万古法圣——商君.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商鞅一生有着很多的疑问,譬如是否谋反、譬如是否逃跑、譬如孝公是否曾经传位。这些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但却都不是我心中对商鞅最大的疑问。知道商鞅的名字的时候,是在历史课本上。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个“立木赏金”的插图。小时候喜爱绘画的我还曾经在上课的时候偷偷临摹过。我的历史书上没有说商鞅是个酷吏。只说他变法强秦、法度严明, 最后却落得被车裂的下场。课本上的解释是由于商鞅触及到了贵族的利益, 所以在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后, 无人保护的商鞅就被杀害了。这个说法是我对商鞅的第一认识, 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当读《史记》和《战国策》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疑问: 商鞅的法律到底在当时社会反响怎样?普通民众到底喜欢不喜欢?拥护不拥护?另外,商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先说商鞅法律的社会反响。我觉得《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上都有一些逻辑上的矛盾。《战国策》说:“商君治秦, 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 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子, 黥劓其傅。期年之后, 道不拾遗, 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说他: “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然后商君被抓了: “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道不拾遗, 民不妄取”这些描述至少以现在的观点看来都是褒义的。如果在古代的秦国这些词是褒义的话, 那么秦人应该非常爱戴商鞅才对。我虽然不生活在古代秦国,不过我觉得应该不会有人喜欢一个丧失公正、贵族随便鱼肉百姓、盗贼成群的社会环境吧? 但是《战国策》后面说商鞅死而“秦人不怜”,那就说明秦人不喜欢他, 不喜欢的原因是他“刻深寡恩, 以强服人”。我们暂且认可这是商鞅不讨人喜的“缺点”。再来看看《史记》的说法,我觉得比《战国策》要丰富一些。它说商鞅之法:“行之十年, 秦民大说, 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 怯於私斗, 乡邑大治。”这些都是褒义描述。但是, 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里有“秦民大说”这个词,字面意思是“秦国的人民大大的高兴”。这个和《战国策》“秦人不怜”有矛盾:既然秦国人很高兴, 那为什么还要不怜商君呢?不过, 《史记》里头倒是说了也有不高兴的人——“宗室贵戚”。结合商君变法条款看来, 他的法令侵犯了宗室贵戚的利益, 而且是从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侵犯。贵族们必然不喜欢商鞅(谁要是喜欢那他的伟大程度该不亚于商鞅了)。因为有以上疑问,又没有过硬的事实依据来说明秦国老百姓到底对商君的态度, 只能试分析之: 结合商鞅法令的内容, 他给百姓带来的好处是: 百姓变得富裕、可以拥有自己的田地而不为奴隶, 可以通过耕战来获取过去所无权获取的权利和地位,社会治安也变得非常好, 秦国空前强大。他给百姓带来的不好之处是: 和过去相比法令严苛了,不是用道德说教而是用刑罚来约束他们。尤其是像“十五连坐”这样的法令,很有可能对百姓的道德产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然而, 一个硬币有两面,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 权衡商君变法对百姓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实在是大大多于坏处。我相信既然商鞅是智慧的, 秦国的百姓也不会愚蠢到像牲畜一样。他们只是没有商君那样的远见而已, 但是一旦从变法中得到了切身的利益, 他们不可能没有察觉。《史记》中也说过人们开始的时候有人不满商君的变法跑去京城“上访”, 而商君并没有理睬。这个细节说明法令虽然严苛, 但是只要你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 是不会受到惩罚的, 并且居然还允许上访!尽管没予理睬,但说明法令并不独裁霸道,还是很讲道理,只是严厉而已。变法以前的人松散****惯了, 突然被严格要求, 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而且在过去一直崇尚“以德化民”的环境中, 人们一下子不适应强力, 社会观人生观受到了打击, 所以一定会抵触新法。但是后来新法有了成效之后, 以前说法不好的人又来说法好了。这就说明他们享受到了新法带来的实惠,权衡利弊之后觉得新法很好。因此有理由相信秦国老百姓还是非常拥护商君新法的。可是无论如何, 元气大伤的贵族们大多数肯定死活也不可能喜欢商鞅的, 说他造反要杀了他就是他们阴谋实施的。而在古代百姓的话很难流传于世, 更不可能有百姓能有权力在《战国策》这样的史书上留下自己的意见。所以说“秦人不怜”,也不能完全排除是秦贵族在商鞅死后这样描述他。结合以上证据,我认为应该这样说: “秦民大悦,而宗室贵戚多怨望,鞅死而贵戚不怜。”更加合理一点。所以我觉得商鞅法律的社会反响有好有坏,好的反响来自于秦孝公和以前是贱民奴隶的百姓, 因为他的法令增强了国力、加强了集权、解放了奴隶、使穷人富裕, 社会安定。坏的反响来自于宗室贵戚和一些上层文人。因为他的法令触犯到了老贵族的利益, 而且和上层文人的三观相抵触。但是总的看来, 在人数上应该是拥护他的多, 反对他的少。再说商君为人。商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