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二十四节气来历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早在春秋战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 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 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 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 天文训》,《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我时, 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 5 天叫 1 候, 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 72候 24 节气。由于 2000 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多变, 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到秦汉年间, 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 104 年, 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 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 2 于历法,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规定无中气之月, 定为上月的闰月。二十四节气日期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 6 日、 21 日,下半年在 8 日、 23 日,前后不差 1~2 天。但在农历中, 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 再以立春为例, 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 12月 15 日,最晚可在正月 15 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 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 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 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 13 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 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 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 2008 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 2008 年2月7日( 农历正月初一), 而是公历 200 8 年2月4 日。关于 24 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 2008 年冬至为 12月 21日,但 2009 年冬至却为 12月 22 日,因为 2009 年 12月 21 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 22 日才是苗历新年。 3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 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