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龙源期刊网
用诗情召唤诗情
作者:张艳霄
来源:《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2019年第02期
【范式阐释】
中国的诗歌向来讲究情景交融、音韵和谐,是一种美到极致的文学样式。《毛诗序》说: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诵读可使鉴赏
者感受到声音的魅力,能从有声语言中进入一个奇妙的想象空间,得到审美的享受。
但是,当前诗歌教学中的诵读却非常尴尬:要么是将之等同于背诵,要么是朗诵干巴巴, 要么是沦为 表演”的环节……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我们该怎样让诵读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用 声音点燃激情呢?
一、 導入有诗情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它特有的庄重感,要求读诗必须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不需要辩论 的锋芒毕露,也不是日常交谈的随心所欲,而是一种适合的有画面、有色彩、有乐声、有情 怀、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 “场”。而这个 “场”,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自己的声音、形体 语言、知识的积淀或外界教具的辅助来创设。在诗词教学中,以诗情为引导,为学生创设一定 的情境,唤醒他们诉之于口的诵读欲望,唤起那沉睡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诗情。
二、 涵咏有指导
一般而言,诗歌教学中的诵读大致可以分为 “初读有印象 ”再读扫障碍 ”三读找感觉 ”三个 环节,教学中要做到诵读有要求、涵咏有指导,可用以下四种方法:
“初读有印象 ”最适合用 “明确要求法 ”,即在初接触诗词时,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提出明确的 要求,如字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