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尽情投入厚积薄发
——记 2003 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王亮
王亮又一次接到了保送录取通知书。只是,与保送重点高中,保送
人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不同,这一次他接到的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这位经济学的优秀本科生,终于实现
了自己希望继续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梦想,以 的平均学分积以及
各方面优异的表现,获得了保送的资格。不一样的保送机会,却有着前
后一致的成长轨迹——事业引导兴趣,兴趣激发热情,热情投入现实,
坚持不懈,厚积薄发。
王亮语速很快,但其中流畅的表达体现了他连贯的逻辑思维。你不
难想象他在人大的三年里参加了院内外的辩论赛的风采,以及在与清华
北大的对垒中出色的表现。事实上,在进入人大以前,他在理科尤其是
数学方面一直有着明显的优势。他坦言,被保送到人大经济学院这个带
有文科性质的专业,开始多少有些不适应。面对着优秀学子间的竞争与
专业上定位的模糊,大一时的他惶惶然不断摸索着道路。王亮笑称他是
个“做事先于兴趣”的人,尽管有着种种的压力,他没有放弃对自己的
要求,在踏实的学习中寻找兴趣与事业的契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亮深谙其中的要义。“开
始做事情,不断地培养兴趣,兴趣激励自己把事情做好,形成了一个良
性的循环。”王亮笑着道出了他对自己做事原则的理解。大二的时候,
他逐渐的找到了对所在专业研究的感觉。如果说大一的学习是一种追求
的惯性,那么大二沿着兴趣的方向深刻地把握知识则成了一种理性的自
觉。“课上的几十分钟实在太有限了。成绩仅仅是一个动力,一个把理
论学清楚的动力。”他说。尽管经济学院的课程是人大的课程中显得比
较繁重的,但他没有满足课上的学习,而是广泛地去阅读,交叉参考对
照着理解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保持着敏锐的思考,崇尚创新。
在人大在线的“经济之窗”版担任版主的他,就一直极力倡导原创,乐
于与同学一道探讨理论问题。课外的他更是学院学生会的公关部部长,
联系外界,组织活动,他在人大多元的选择中不断地把握提升实践能力
的机会。就像一个能不断吸水的海绵,排列出理性的顺序和轻重缓急的
关系,他把所有的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道路上吸取各
种有益的养分。
大三,是王亮开始在广博的吸收中转换产出的阶段。他先后参加德
国汉堡大学“世界经济论坛”论文竞赛,芝加哥大学学生访问团的学术
交流活动和第三十一届瑞士圣加仑大学论文竞赛。2001 年的暑假,他得
到了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1 年经济学优秀大学生暑期
夏令营”的机会。在这个由著名经济学家做主讲人的夏令营中,他与全
国顶尖学子一块学习、交流。在这个锐气碰撞却又彼此坦诚的自由环境
里,他充分利用这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