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docx

上传人:玥玥 2021/11/28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
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
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
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
一、从误解、曲解到理解的过程描述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剧本,也是他的
成名之作。写《雷雨》时,曹禺是个年仅 23 岁的大学生。当时的曹禺是怎么想的?他要告诉读者、观众点什么?他要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情怀是怎样的?这也就是作者的创作
本意、写作主旨,亦即我们所说的主题。对于这一问题,曹禺在以后谈创作、回答研究者提问时曾多次谈过。但不同时
期,不同场合下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不仅曹禺,中国现代不少作家在他们成名后谈创作过程、创作
经验时对自己当初作品的解释常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有的也不一定符合作品的实际。这就提醒我们读者、研究者在理解、解读作品时,不能一味地跟着作家跑,不能把作者说
的某些话当作解析作品的全部依据,甚至视为“真理” 。这是因为:作品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以后事过境迁,
创作情境变了,时代发展了,作家的思想认识也变化了,尤其还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使作家难以做到“实
话实说”。因此,曹禺在生前曾坦诚地告诫读者: “如果得到我的一句话,就作为考证的依据,用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是正
确的,这不一定科学。因为今天我所说的,已经不完全是当时我所想的了,可能已经在合理化,在掩饰当时一些不对的地方了。”[1] 这是曹禺的经验之谈。对作家自己的解释要采
取分析的态度, 不能视为绝对的依据。 那么,曹禺对《雷雨》的解释,哪些是可信的,是符合作品实际的呢?我觉得只有
作者的原初解释,即: 《雷雨的写作》和《雷雨序》 。因为这两个文献,从时间上说,与《雷雨》的写作时间最近,当时
作家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他写《雷雨》的看法是一致的,没有什么变化。从空间上说,这两个文献的具体写作情境,使我们感到曹禺讲的是真话,他不可能也没必要要掩饰或回避什么东西。
《雷雨的写作》是一篇简短的书信,发表在《杂文》月刊 1935 年第 2 号上。当时《雷雨》已传到了日本,在东京的吴天、杜宣等人决定把它搬上舞台,在公演前,他们致
信给曹禺,曹禺写了这篇回信,信中曹禺第一次阐述了他的
写作意图:“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 决非社会
问题剧。”
《雷序序》写于 1936 年 1 月,曹禺进一步阐述了他的
创造心境:“累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么写的,或者《雷
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
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个呢,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脚,这
些解释有的我可以追认 ??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雷雨》
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
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
从被误解、曲解到理解的《雷雨》
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
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 ,四凤和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