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成药学医学知识培训
中成药学 ——总论
中成药学定义: 它是以中药材为原料,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根据组方标准, 以一定 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 剂型, 供临床医生辩证使用或患者依据需要直接购置 一类药品。
中成药学发展: 《肘后备急方》,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草纲目》 , 《普济方》, 《中国药典》。
处方起源: 1、历代医籍文件中研制 2 、流传验方中研制 3、优选传统古方中创制 4、已知中药成份中研制新药 5、改造已知生物活性成份结构研制新药 6、市售中成药改变剂型 7、科研结果获奖项目处方开发新药 8、医院研制, 内部验方中开发新药
命名: 1、以组成药品 2、以处方 关键功用 3、以成药 主治 4、以使用方法, 制剂特点 5、取类比象法 6、处方起源
分类: 1、功用 2、剂型 3、笔画多少次序
储存保管特点: 受剂型影响
使用期、保留期等: 受气候地域等多原因影响, 无统一标准。
组方标准: 君、臣、佐、使 意义
治法: 沿用中医理论 (斑蝥)
使用方法: 内服, 外用
用量: 以年纪, 药效等为影响要素
禁忌: 1、饮食禁忌 2、妊娠禁忌 3、配伍禁忌
不良反应: 1、毒副作用 2、过敏反应
不良反应原因: 1、剂量过大 2、用药时间过长 3、炮制或工艺不妥 4、剂型不妥 5、配伍不妥 6、辨证不妥 7、误用成药 8、过敏体质
不良反应防治: 1、辨证论治 2、重视炮制 3、配伍合理 4、讲究工艺 5、加强监管 6、注意过敏史 7、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八角茴香) (阿胶)
剂型及其与药效 关系
剂型
散剂
丸剂
膏剂
丹剂
酒剂
蜜丸
水丸
糊丸
浓缩丸
流浸膏
浸膏
煎膏
软膏
硬膏
茶剂
药露
锭剂,
饼剂
条剂
线剂
灸剂
糖浆剂
片剂
颗粒剂
针剂
微囊剂
滴丸剂
气雾剂
栓剂
解表中成药
辛温解表药﹕含有疏散在表之风寒作用; 代表药有九味羌活颗粒、小青龙合剂、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清眩丸、解肌宁嗽丸、鼻炎片等。
九味羌活颗粒
处方: 羌活150g 防风150g 苍术150g 细辛50g 川芎100g 白芷100g 黄芩100g 甘草 100g 地黄100g
性状: 本品为棕黄色 颗粒; 气香, 味甜、味苦。
功效: 疏风散热, 散寒除湿。 (白芷)
主治: 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证。证见恶寒发烧, 无汗, 头痛且重, 肢体酸痛, 口渴, 舌苔白腻 或微黄腻, 脉浮。
本药为诊疗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 常见药。以恶寒发烧、无汗头痛、肢体酸痛, 口 渴, 舌苔白腻, 脉浮为辨证关键点。
应用注意: 风热表证着不宜使用。
小青龙合剂
处方: 麻黄125g 桂枝125g 白芍125g 干姜125g 细辛62g 甘草125g(蜜炙) 法半夏188g 五味子125g
性状: 本品为棕黑色 液体; 气味香, 味甜、微辛。
功效: 解表散寒, 化饮止咳。
主治: 外寒里饮证。证见恶寒发烧, 无汗, 咳喘, 痰白量多清稀, 四肢四肢沉重, 面色昏暗, 舌苔白滑, 脉浮。
方中麻、桂相须为君, 发汗解表散寒, 且麻黄宣肺平喘, 桂枝温经通阳。
注: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不宜使用, 风热咳喘及正气不足之虚传喘亦不宜使用。 (白芍)
清眩丸
处方: 川芎200g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