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双相障碍的诊疗和治疗
双相障碍(BPD) 概念
临床表现: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
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 发作性病程形式表现
一类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流行病学
终生患病率
— 国外资料
* ~%(DSM-IV)
* BP-I 1%, BP-I与BP-II 3%
* BP-I与II与环性心境障碍4% , 种族间患
病率相同 (英.Goodwin等, 1990)
* ~%(Angst.1999)
* 5~7%(Akiskal, )
— 中国资料
* %(中国12地域, 1982)
* ~%(台湾省, 1982-1987)
* M %, FM %(香港特区, 1993)
DD: BPD=10:1~4:1 ( Winokur,1996)
=1:1 (Akiskal, 1996)
性别患病率: 男≈女
首发年纪高峰: 15~19岁
自杀企图 25~50%, 自杀死亡11~19%
共病: 40%BPD患者合并酒或物质依靠, 使心血管病患者率增加20%
BP-II是最多 表现型(Simpson,1998)
估量在诊疗 DD中约有50~70%实为BP-II (Akiskal, )
双相障碍发病 危险原因
遗传原因
—BP-I型者一级亲属中患BP-I为通常人群
8~19倍
—约50%BP-I者 双亲中最少有一方患 MD,
且多为DD
—如双亲一方患BP-I, 其儿女患MD机率为
25%, 如双亲均为BP-I, 则儿女患MD机率
高达50~75%
—双生子研究: 单卵双生BP-I同患率33~90%
双卵双生为5~25%
—索引病例后代患病率逐代减半
社会心理原因: 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 促发原因
人格气质: 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BPD
季节原因: 部分BPD发病有季节性, 初冬(10-11月)出现抑郁发作, 第二年初夏(5-7月)转为躁狂或HM发作
现有临床双相障碍分类 ——各系统间 差异
DSM-IV系统
—双相障碍
双相I型: 包含躁狂单次发作及复发性躁狂
发作
双相II型:
—环性心境障碍
未在她处特指 双相障碍:
包含: 快速循环发作复发性轻躁狂发作
ICD-10双相障碍分类
包含: 单次及复发性躁狂发作
未分双相I、II型
在“其它双相情感障碍”中包含双相II型
未列出快速循环发作
连续性心境障碍中包含环性心境障碍
CCMD-3将单次及复发性躁狂发作列为心境障碍 独立亚型, 不属于双相障碍。在双相障碍中列有快速循环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