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诲人不倦
——教育思想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教”和“学”
是一个永恒的互动话题
“教学相长”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教育的作用
所有的中人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这就肯定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教育的作用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教育的对象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更不管种族、地域、年龄等因素,只要你有心向学,都可接受教育。
这样思想的根源是“性相近”的人性论。
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