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点做法.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点做法.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21/12/1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点做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2008-08-02 17:11:48|  分类: 理论前沿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点做法。
一、兴趣引路。激发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提供一些作家、作品、背景知识等方面人手,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雷厉风行地实行变法时,苏轼却对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表示异议,并在诗文中时时流露某些不满情绪。由于苏轼不满变法的言论,受到在朝官员的指控,元丰二年,他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到黄州三年后,在一次游赏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时而作。
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决定把学生调动起来,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苏轼会被贬官吗?”于是我给学生讲起了“乌台诗案”的故事。当故事讲完,学生已经兴奋起来,开始议论纷纷了。我又接着说:“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看到全班的气氛活跃起来,我又适时地把思路拉回到课文中来。那么苏轼被贬官之后又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呢?我们继续往下看”,这样引出了下面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继续学****的兴趣。
在这堂课中,“乌台诗案”就像是调味剂,把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学生“品尝”的兴致又来了。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兴趣,能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在自主合作中互相激励,从而激发他们与古诗词文本对话的兴趣,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
二、诗画结合,传情达意。
古典诗词的精粹在于其创设的意境,含蓄而镌永,字面上的美词绝句也是因其意境而生。所谓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笔者曾经借鉴过其他教师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作过初步的尝试,那就是采用“以画传情”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古代诗人通常不会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要在自然或社会的景象中找到合适的载体,借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会场景的表述来蕴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他笔下的形象都灌注着作者的思想情绪,这种情与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诗歌的意境。而这意境仅用语言是不能传达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用画来将这抽象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意。
例如,教学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学之前,我先展示一系列以月亮或月夜为主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意境,并引用曾经学过的咏月名句来总结一下月亮可以寄托的人的情感世界。比如,以一幅明月当空照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
“举头望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