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文档名称:

语文中考复习专题课件必考文言文练习.ppt

格式:ppt   大小:515KB   页数:6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中考复习专题课件必考文言文练习.ppt

上传人:1485173816 2021/12/1 文件大小:5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中考复习专题课件必考文言文练习.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中考复****专题课件--必考文言文练****br/>【教学目标】 
 ,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七上 10《论语十则》
词语解释
时****br/>时常复****
说:
通“悦”,愉快。
七上 10《论语十则》
词语解释
1时****br/>按时复****
2说:
通“悦”,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
4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
人称代词,我。
6日:
每天。
7三省吾身:
多次自我反省。三,多次。
8必以信:
真实
9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10温故而知新:
温****旧知识,得到新知识。
13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14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15诲女:
“女”通“汝”,你。
16是知也:
这是聪明的。是,这。“知”通“智”,智慧。
17见贤思齐焉:
见到贤德的人就希望和他看齐。
18弘毅:
刚强,勇毅。
19然后知松柏而后凋:
凋谢。
20其恕乎:
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
翻译: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按时温****知识,不是愉快的吗?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3温故而知新
温****旧知识,获得新知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会有害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
阅读理解。
①文中讲学****方法的句子是
②讲学****乐趣的句子是
③讲学****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写出本文的六个成语
①温故知新 ②见贤思齐 ③任重道远,
④死而后已 ⑤择善而从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①我同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
②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彼此体谅,促进和谐
[教学目的]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yāo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