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5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课件.ppt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1/12/1 文件大小:1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序言
针刺 同时运动患部,叫做针刺运动疗法,简称“针运疗法”, 为诊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个新 疗法。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 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 痛区, 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 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 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 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 诊疗状态, 而且提升了针炙 诊疗效果, 缩短了疗程, 丰富了针炙 诊疗手段, 为中国针炙学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诊疗方法(取穴)
腰痛自臀部沿大腿外缘下行, 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疼痛, 多见L4~5椎间盘突出, 为足少阳经型, 取液门透中渚(坐骨神经痛点);
腰痛自臀部沿大腿后侧外缘, 经小腿后侧至足跟疼痛, 多见L5~S1椎间盘脱出, 为足太阳经型, 取后溪透合谷(脊柱痛点);
含有足少阳经型及足太阳经型 特点, 全小腿痛, 多见L4~5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 为混合型, 取液门透中渚及后溪透合谷。
诊疗方法(针刺方法)
取穴部位常规消毒, 进针后行捻转提插泻法, 病人可出现沉、胀、麻和向患部放射 感觉, 谓之“得气”。
运动疗法
进针后, 运针务使“得气”, 在“得气” 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 运动患部。主动运动宜缓慢, 运动幅度宜逐步加大。被动运动则用力不宜过猛, 要轻缓而柔。主动或被动地做腰部前弯、后伸、左右旋转等动作, 不受留针 影响, 不受原腰痛 限制, 活动 结果能使腰痛越来越轻。
诊疗反应
远道针刺疗法和患部运动疗法有机 结合, 产生三大诊疗反应, 这是其它任何一个疗法所没有 。
诊疗反应1--运动针感
运动能使针刺部位产生针感, 即运动针感。针刺 同时运动患部, 针刺“得气”使患部疼痛锐减, 运动自如, 而运动使针刺部位产生针感, 这么远近结合, 上下呼应, 有利经络气血 疏通, “通则不痛”。故出现患部越运动, 针感越强, 疼痛越减轻 现象。
其实, 针刺运动疗法和药品疗法一样, 为达成有效 诊疗目 , 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原因: 一确保刺激 “剂量”, 二维持一定 有效刺激时间[7]。进针后 刺激量以取得“得气”效应为度, 在针刺得气 基础上, 运动使针刺部位连续产生针感并逐步增强, 确保了对应 有效刺激量; 而运动针感 连续产生又避免了静留针过程中患处酸、麻、胀、重等得气感 减退或消失, 维持着针刺有效刺激时间。这两个关键原因 产生都离不开运动针感, 可见运动针感 产生标志着针刺手法 成功, 是取得疗效 关键[8]。
诊疗反应2--针运热感
运动以患处温热、出汗为度, 此时患者即感患部酸软舒适、疼痛消失。这种针刺 同时配合运动使患部所产生 温热感, 称为针运热感[9]。
针刺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血管担心度降低, 血流量增强[10]。同时肌肉、韧带、筋膜活动时产生 代谢产物如乳酸等, 又能使局部血管扩张, 肌肉内各血管开放, 确保更多 血流经过[11]。针刺与运动相伍更使患部血液循环加强, 临床表现为温热感, 甚至出汗。
针运热感 产生改善周围组织 血液循环, 促进了劳损组织 修复; 控制和减缓炎症反应, 吸收由炎症反应所致 渗出、充血和水肿, 降低了炎性渗出物对游离神经末梢 刺激; 同时降低致痛物质 浓度, 提升了痛阈值[7]。
诊疗反应3-- 疼痛逃移现象
在诊疗过程中, 部分病人患部肿痛显著减轻, 功效大部分恢复, 但出现残余体位性疼痛(如外翻、背伸痛等)[12], 则保持此疼痛体位, 并行大幅度捻转提插泻法, 其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疼痛即可解除。然后再继续运动, 找到引发疼痛 新体位, 继行大幅度捻转提插泻法, 直到疼痛消失, 功效恢复正常, 病人产生了“疼痛伴随捻针, 逃来逃去, 越逃越轻” 现象, 亦称之为疼痛逃移现象。
疼痛逃移现象是针刺运动疗法中 正常现象, 在诊疗过程中, 部分病人患部肿痛显著减轻, 功效大部分恢复, 但出现残余体位性疼痛, 这是因为部分肌肉, 韧带仍处于痉挛粘连状态, 当肢体运动到某一体位时, 痉挛或粘连所引发 疼痛便表现出来, 此乃经络气血不通之处[13], 则保持此疼痛体位, 并行捻转提插泻法, 其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该体位 疼痛即可解除[9]。在整个诊疗过程中, 必需认真抓住转移体位性疼痛, 因势利导进行诊疗。
疗程
留针30分钟, 在留针期间进行运动疗法, 急性损伤每日一次, 慢性损伤隔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