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体温异常及管理
正常体温调整
环境温度低, 体温下降时
收缩体表血管降低体表温度, 降低传导、对流和辐射
使体表血流向脂肪层下, 发挥皮下脂肪隔热作用
寒战, 机体产热增加
环境温度高或大量运动时
扩张体表血管, 血流流向皮肤, 加速辐射和对流
刺激汗腺, 蒸发为关键散热方法
体温调整中枢位于下丘脑, 关键通
过皮肤调整, 使深部体温保持稳定
皮肤调整机制
严寒环境 温暖环境
散热降低, 保持体温 散热增加
环状毛细血管收缩或舒张
静脉
动脉
体 温 监 测
机体不一样位置温度差异很大
应连续监测同一位置体温
通常可测量口温或腋下温度
心肺功效不稳定而影响皮肤
血流患者要监测深部体温
~℃
测量深部体温需电子系统
体温测量计需要常常校正
体温过低
发烧
热休克
恶性高热
神经阻滞恶性综合征
常见体温异常疾病
体温过低(Hypothermia)
定义: 机体深部温 度低于35℃
一旦机体深部体温低于32℃ 时, 死亡率显著升高
低温对机体影响
36℃: 寒战, 收缩外周血管, 加紧代谢率, 产热增加
32℃: 代谢减慢、意思模糊、瞳孔散大、寒战减弱、心动过缓、心电 图出现J波
31℃: 血压测不出、代谢性酸中毒
30℃: 肌肉僵硬、呼吸脉搏微弱、代谢率降至正常50%
28℃: 心脏受刺激可能引发心室纤颤
26℃: 意识丧失、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呼吸停止
24℃: 自发心室纤颤、肺水肿、凝血功效紊乱
20℃: 心跳骤停
26℃复苏仍然有效!
常 见 病 因
造成患者意思丧失疾病
-脑血管意外、颅脑创伤
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并发症、甲减粘液水肿、肾上腺功效障碍
外科手术影响
-术中低温常见, 尤其是长时间且打开体腔手术
药品、感染及其她意外原因
-尤其是滥用酒精与毒品、肺炎、溺水和登山
临 床 表 现
代偿性表现
-呼吸心跳加紧、肌肉僵硬、寒战
逐步失代偿
-呼吸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昏迷
EKG表现
-如心率减慢、QT 延长、出现 J 波、PR 间期延长
低于25℃出现室颤
-除非体温恢复, 通常不易复律
J 波
紧 急 处 理
通常处理(A、B、C)
气道: 保持气道通畅、气管插管
呼吸: 供高流量氧(尤其是寒战患者)或机械通气
循环: 脉搏消失尽早CPR; 给予儿茶酚胺、正性肌力药、 抗心律失常药 (在低温下效果较差, 应主动复温)
监测: 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生命体征
试验室检验: 血气、血糖、电解质、胸片、12导联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