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文档名称:

胎儿腹部缺陷的超声诊断实用教案.pptx

格式:pptx   大小:2,188KB   页数:6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胎儿腹部缺陷的超声诊断实用教案.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1/12/2 文件大小:2.1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胎儿腹部缺陷的超声诊断实用教案.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先来看一个(yī ɡè)病例
第1页/共62页
第一页,共62页。
一个(yī ɡè)病例
第2页/共62页
第二页,共62页。
第3页/共62页
第三页,共62页。
第4页/共62页
第四页,共62页。
第5页/共62页
第五页,共62页。
腹白线
腹白线由两侧腹直肌鞘于腹正中线相互交织而成。脐上白线较宽,脐下白线狭而坚固。
腹白线是腹底壁正中线上的白色纤维索,从剑状软骨到耻骨前腱,由两侧的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腱膜交织而成,中部有脐。
腹白线和妊娠纹的区别
妊娠纹是紫红色的,很花,一般在肚子的下面,后期会变花,像西瓜纹那样的形状,产后妊娠纹会逐渐(zhújiàn)减退甚至消失。
腹白线呈褐白色,怀孕了颜色会变深。腹白线从出生就有,腹白线出现的其他原因也有很多种,比如女性产后会出现妊娠纹,有些过度肥胖的人腹部皮肤纤维断裂在突然消瘦后腹部也会出现裂纹。女性有未受孕之前有腹白纹属于正常现象
第6页/共62页
第六页,共62页。
第7页/共62页
第七页,共62页。
发病(fā bìng)机制1
白线疝是发生于腹壁中线(即白线)的腹外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腹部白线是由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合并后融合而成的,融合处两侧鞘纤维交错成网状,较大的网眼即成白线上的薄弱点而容易导致疝的发生。白线疝很少发生嵌顿或绞窄,可仍有10%的患者可能发生难复性现象,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有绞窄的危险,所以直径(zhíjìng)、有症状、较大的白线疝或难复、嵌顿、绞窄的白线疝患者都应行手术治疗。
第8页/共62页
第八页,共62页。
白线疝-发病(fā bìng)机制2
白线为一条窄带形的结缔组织,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起自胸骨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上方较薄而较宽,可达1-2厘米;下方较厚,明显变窄,象一条结缔组织线。
白线系由所有三层腹壁阔肌腱膜,在两侧腹直肌内侧缘之间交错编织而成。在编织的结缔组织束中,有的人留有明显的缝隙,这便是发生白线疝的地方。脐上白线较宽,脐下白线狭而坚固,多为腹白线发育欠佳(qiàn jiā)或有孔隙所致。因此白线疝好发于脐上,故也称腹上疝。腹上部白线深面是镰状韧带,它所包含的腹膜外脂肪常是早期白线疝的内容物。白线疝进一步发展后(晚期),突出的腹膜外脂肪可把腹膜向外牵出形成一疝囊,于是腹内组织(通常是大网膜)可通过囊颈而进入疝囊。
早期白线疝肿块小而无症状,以后可因腹膜受牵而出现明显的上腹疼痛,并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平卧回纳疝块后,常可在白线处除扪及空隙。
第9页/共62页
第九页,共62页。
白线疝-临床(lín chuánɡ)
症状

白线疝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数病人仅表现为上腹局限性隐痛而少数表现为较严重的深部疼痛。腹痛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疝块压迫通过白线的肋间神经纤维导致局限性疼痛,大网膜、肝圆韧带受到牵扯引起深部疼痛。腹痛可放射到下胸部及背部。疼痛程度与体位、进食及重体力劳动有关体位改变,尤其是平卧时疼痛常减轻或消失而进食后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加重腹痛的严重程度与疝的大小不成正比,往往疝很小而临床症状很重。
、呕吐
少数白线疝病人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生机制为:①脱出的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牵拉可引起深部疼痛,并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②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的牵扯可导致幽门痉挛,进而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二)体征

腹壁肿块是白线疝的主要体征。由于白线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因此,疝块多位于脐上剑突与脐之间的白线上,可偏于中线一侧,站立或饭后疝块更为明显。疝块直径一般在2~4cm左右,有学者报道疝块最大者直径达15cm,少数病人疝块很小,只是皮下一个柔软的圆形突起,不易察觉,肥胖病人则更难发现。当疝内容物回纳后可触及白线处有筋膜性疝环孔的边缘。

体格检查时将手指放在病人怀疑疝的部位,嘱其在立位时用力(yòng lì)咳嗽,往往在咳嗽的同时,手指可感到有碎裂声,即为Litten征阳性。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向外牵拉,常因牵扯了肝圆韧带、腹膜或大网膜而诱发患者腹部疼痛。
第10页/共62页
第十页,共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