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2 -
《春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望》是杜甫困居于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感慨。《春望》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歌将国、家、己三者融为一体,将景物、人事、感情等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完美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很少,阅读古代诗歌的能力不高;学生阅历尚浅,对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体会有一定难度。这首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可以在了解写作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离乱经历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学习重难点是尝试再现诗歌情景,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多形式诵读和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的忧国思家感情。
【教法学法】
1、诵读法。学生全身心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熟悉诗歌内容,有自主的体验和发现,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2、学生自主学习,圈点勾画批注;师生合作探究与教师点拨结合法。
3、赏析法。
(1)描述画面:借助想象和联想,描述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品读诗情。
(2)分析意象:品读诗歌,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是把握诗歌情感内涵的关键。
(3)咀嚼语言:引导学生仔细体味诗歌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品味诗歌所创造的动人意境和表达的深邃情感。
(4)品析手法:品读分析,鉴赏诗歌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4、PPT课件辅助教学。主要作用:作为师生研讨的媒介,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 2 -
;配乐学生朗读,营造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对联导入,了解诗人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杜甫的对联。你能根据你所了解的杜甫和其诗歌,谈谈你对这幅对联的理解吗?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学生朗读对联,理解对联,了解诗人。教师小结)
2、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1)揭示课题
师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典范之作《春望》。
(2)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本文写作的背景。联系所学唐朝有关历史,注释中的“叛军”是指?“安史”叛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这首诗作于757年3月。
(学生读课下注释,教师提问引导加深理解)
二、诵读诗歌,吟咏诗韵
1、听诗朗读
(学生认真聆听范读录音)
2、配乐朗读
师述:《春望》集中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理解: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学生齐读屏幕上的解释,对“沉郁顿挫”作初步理解)
学生多形式朗读(个人、2-4人自由组合、小组),点评。
- 3 -
3、背诵诗歌
三、逐联赏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