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宾斯旺格病.ppt

格式:ppt   大小:363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宾斯旺格病.ppt

上传人:977562398 2021/12/3 文件大小:3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宾斯旺格病.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英文名称
Binswanger disease
第一页,共27页。
别名
Binswanger’s encephalopathy;Binswanger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宾斯旺格氏病;动脉硬化性皮层下脑病;进行性白质脑病;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第二页,共27页。
类别
神经内科/血管性痴呆
第三页,共27页。
ICD号
第四页,共27页。
概述
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 disease)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血管性痴呆。
Binswanger(1894)首次报告一例54岁女性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智能障碍、语言障碍、双下肢无力伴双手震颤,描述脑动脉硬化、双侧脑室明显增大、白质萎缩和多处室管膜增厚等病理改变。1902年Alzheimer正式提出此病,并用其老师Binswanger的名字命名。
第五页,共27页。
流行病学
目前国内尚未查到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多数病例有多年高血压病史,多于55~65岁发病,男女发病均等。我国脑血管病患者合并痴呆不少于200万人,但尚未见分类性发病率统计资料。
第六页,共27页。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不清,Fisher(1989)在72例病理确诊的宾斯旺格病患者发现,94%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提出本病可能与高血压及白质内深穿小动脉玻璃样变性有关。
第七页,共27页。
发病机制
宾斯旺格病的发病机制不明,Schmidt对273例老年人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通过MRI观察脑白质异常变化,发现49例(%)有脑白质改变。推测本病的基因作用约占73%,引起脑白质改变的基因,可能与高血压基因相关,Apo E和超氧化酶基因可能是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病理改变:
脑沟和脑回大致正常,可见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脑切片病变主要累及脑白质,可见白质萎缩、双侧脑室扩大、脑室旁白质多发腔隙性梗死灶,有时可见胼胝体变薄。
第八页,共27页。
发病机制
镜下可见大脑、脑桥、基底核等小动脉丰富处白质空泡样变性,伴有髓纤维数量减少。半球深层白质动脉和小动脉特别是穿髓小动脉呈玻璃样变性,深层白质髓鞘脱失主要位于枕叶、颞叶及与额叶联系纤维,皮质和皮质下U形纤维保留完好,胼胝体常不受累。
第九页,共27页。
临床表现
~65岁发病,男女发病均等,多数病例有多年高血压病史,发病隐匿,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
、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和精神症状;病情可长期稳定或卒中后迅速加重。多以认知障碍为首发症状,记忆力减退、抑郁、定向力障碍,发展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肢体运动障碍较轻,可出现共济失调、尿失禁等症状,是多数小的局灶性体征逐渐叠加的结果,很少出现完全性偏瘫体征,可出现假性延髓麻痹。
第十页,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