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出凝血功能的监测.ppt

格式:ppt   大小:441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出凝血功能的监测.ppt

上传人:977562398 2021/12/3 文件大小:4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出凝血功能的监测.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 正常的止血机制
正常情况下,血液以液体动态形式流通全身.当血管损伤时发生凝固反应。
生理情况下人体有极为完善的止血机制,液态血液与固态血液凝块则是由这一机制所控制。
正常止血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保护外伤后血管完整性的一种修复反应。
参与人体凝血过程的因素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止血机制包括初期让血和二期止血。
第一页,共31页。
一、血管及内皮的止血功能
血管的止血功能
内皮细胞的止血与促栓功能 。
中层和外层的胶原 在血管受损时暴露。作用于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
组织因子 组织受损时产生的组织因子可启动外源血液凝固而治病。
4血管收缩
第二页,共31页。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机制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血小板在这些生理或病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等活性相关。
第三页,共31页。
第二节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液体呈流动状态,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第四页,共31页。
一、凝血机制
凝血是由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生理学过程。
凝血因子:13个
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第五页,共31页。
二、抗凝机制
分为细胞和抗凝因子两部分
细胞的抗凝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有抗栓功能。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可以清除进入血液循环的促凝物质,具有抗凝作用。
抗凝因子的作用
抗凝因子在抗凝功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体系:抗凝血酶-III;蛋白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第六页,共31页。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溶解。
第七页,共31页。
第三节 出血功能实验室检查的筛选试验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的筛选试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被刺破后从出血到出血自然停止的时间。是反映血管壁通透性、脆性和血小板数量、功能的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能否粘附和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壁,形成微血栓的功能;也是反映血栓形成初期,血管壁-血小板相互作用或前列环素I2与血栓烷A2之间平衡的试验。
正常参考值 ①Duke法:1-3min(不敏感);②Ivy法:—6min(不敏感);③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9min(不精确)。
第八页,共31页。
(二)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正常机体循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呈相对稳定状态;但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血小板数可减少或增多。血小板计数是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血小板消耗(破坏)之间动态平衡的试验。
正常参考值 显微镜法—直接计数法: (100—300)x109 /L 。
第九页,共31页。
二、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
(一)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凝血时间是指离体静脉血液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功能的情况,是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试验方法之一。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硅藻土法:正常值90-130s。较为敏感本法临床上主要用于体外循环中肝素剂量的监测,转机期间,ACT维持在460—600s;白陶土法检测,使用抑肽酶ACT时间不受影响);鱼精蛋白中和后近似恢复到生理值。
第十页,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