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区分?
有些人说,道家思想是出世,儒家思想是入世!包含佛教思想也是出世!我不这么看,我认为道家和佛教出世思想只是相比于儒家相对多了部分而已,可是说是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情,而儒家是以入世思想和规则来教育世人做入世事情,入世原因多了部分而已!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以后有些人利用道家思想创建了宗教,而历代统治者却把儒家作为第一思想道理,因为宗教是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统治者是以入世思想做入世事!不能说是完全出世或入世,只是多少而已!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代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话题了,然而从不一样角度和不一样侧面,我们又能够从这个古老话题中不停地引发出新思索。从内在、隐蔽、发生学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内涵;而从外在、公开、符号学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功效。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学者依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西方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将含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干预现实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一个反动,大陆学者则又和港台学界相互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家美学中发觉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写意风格和自由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认可,以上这两种见解各有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相互冲突。问题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相互“互补”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整体功效。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关系相当复杂,能够用不一样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贡献而言,儒家功效关键在“建构”,即为中国人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规则和习惯;道家功效则关键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异化现象进行反向消解,以保持其自由发明活力。正是在这种不停“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连续地发展,从而发明着人类艺术史上奇迹。
一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贡献。我们知道,人和动物不一样,就在于人是一个文化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个符号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地位,因为她们熟悉贵族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见解是有一定依据,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说明。当然了,孔子所开辟儒学事业,绝不仅限于这种外在符号掌管和操作,她要使职业“儒”成为思想“家”,就必需经过以“仁”释“礼”方法,而为外在行为规范(符号形式)找到内在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历史局面,以保持世人文化品味。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即表明,在那个“礼崩乐坏”时代里,礼乐复兴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物质形式而已,它本身就标志着人和非人界限。从政治意义上讲,只有遵照礼乐本身所规范行为法则和等级制度,才能使人和人在进退俯仰之间保持一个行而有等、爱而有差友好而有度社会秩序,即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论语·颜渊》)从文化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礼乐本身所含有有意味符号形式,才能使人和人在温、良、恭、俭、让社会交往中保持一个高于蒙昧和野蛮色彩文明形象,即所谓“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论语·雍也》)尽管在孔子那里,文化建构是要以生命繁衍和物质保障为前提,“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然而这种“庶”——“富”——“教”渐进过程也表明,文化建构才是使人最终成其为人关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够了解,一向强调忠孝安邦、礼义治国孔子,何以会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