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金湖县金南中学龚俊海 211611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学生对转动微型吊扇能用来发电而感到好奇引入新课, 容易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重温演示奥斯特实验的过程,然后通过拆卸微型吊扇、观察其内部结构,使学生初步感知“磁能生电”,再介绍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现象的史实。让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认识到一切创造发明的基础都是科学探究。通过逆向思维法引入课本“活动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探究。在演示实验时, 特别注重探究的顺序、归纳与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为了说明电磁感应现象在社会生产的广泛应用, 学习观察手摇发电机发电。课本最后特意运用程序图来说明发电机在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其中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容易被学生忽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 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 知道什么是交流电; 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 50 Hz 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2 .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 2 .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教学重点】 1 .通过探索概括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 .通过实验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 1 .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如何理解和确定导体切割磁感线 2 .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教学资源】演示电流表、蹄形磁铁、导体、开关、投影、微机、挂图、手摇发电机一台、小灯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复习引入新课通过转动微型吊扇能用来发电的实验,引入新课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1 .此实验叫什么实验? (奥斯特实验) 2 .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即电能生磁. 那么逆向思维将会怎么样? (先找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本第一自然段,然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磁能否生电? 怎样能使磁生电?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磁能否生电. 我们先设计实验, 从实验需要器材、实验条件、实验操作入手讨论、提出问题从学过的知识入手, 让学生轻松感受从生活到物理。教授新课(一)在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演示实验]实验器材: 蹄形磁体、电流表、开关、导线、直导线、铁架台、细线按课本 p52 图 16-37 将直导线用导线和电流表相连, 用细线将直导线悬挂在铁架台上(不要挂太高)。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静止,换用不同强度的磁体,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这说明没有产生电流。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中上、下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这说明没有产生电流. 将直导线在磁场中左右运动,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