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流感病毒免疫的防御机制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7页
流感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损伤的同时可以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在病毒的清除与疾病的恢复及再次感染过程中发挥着有效的防御作用。尽管流感病毒经常发生变异,但自然感染诱导的免疫防御机制仍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作用。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7页
目录
固有免疫防御机制
Ⅰ
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
Ⅱ
小结
Ⅲ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17页
呼吸道粘膜不仅是流感病毒感染的发生部位,同时也是免疫防御的作用部位。病毒感染的恢复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早期阶段
以病毒滴度的迅速降低为特点,是T细胞依赖的
晚期阶段
以病毒滴度下降时间延长并最终将其完全清除为特点,是B细胞依赖性的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17页
固有免疫防御机制
流感病毒感染首先激发天然免疫应答,包括一系列效应细胞、效应分子和因子都具有限制病毒扩散的作用。其中一些因子在感染后数天内发挥效用,不仅作为控制感染的辅助因子,同时也是随即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桥梁因子(抗原递呈细胞)或激活剂(细胞因子)。
禽流感病毒
人流感病毒
猪流感病毒
禽流感、人流感
重组病毒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7页
I型干扰素是流感病毒感染早期阶段发挥防御功能的主要因子。
干扰素可以诱导“Mx”基因的表达,阻止病毒PB2聚合酶的初始转录过程。
呼吸道粘液中的抑制因子也可有效降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二方面可以有效地激活NK细胞,发挥杀伤细胞的作用。
巨噬细胞分泌IL-1、IL-6、TNF-d和IL-12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7页
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
粘膜免疫系统分为诱导部位与效应部位。
诱导部位
主要是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此部位是抗原 递呈细胞(APC)摄取抗原。T、B细胞被激活产生抗体等初始应答反应发生的场所
效应部位
是指粘膜覆盖的整个机体内部表面,是IgA抗体形成细胞(AFC)产生及S-IgA抗体发挥保护作用的部位。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17页
诱导部位的特异性IgA抗体形成细胞(AFC)前体细胞群在抗原的刺激下诱导分化,迁移至诱导部位近端及其他粘膜效应部位。外源性抗原穿透NALT上具有高效胞吞胞饮作用的M细胞,与定居于此的T、B细胞相互作用,进而生成大量的AFC前体。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7页
抗原递呈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APC通过胞饮作用摄取外源性病毒抗原处理加工后的肽段与MHC I或MHC 11分子结合。APC在病毒初次暴露后3周内仍可以刺激流感病毒特异性的CIM+T细胞。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17页
流感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亦可作为APC,分泌IL-12,促进Thl细胞的发育。
APC还可以分泌IL-1B,该因子是固有免疫系统与获得性免疫系统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
APC产生的极性细胞因子,可以促进T细胞在活化的早期阶段快速分裂增殖,使CD4+T细胞在无进一步抗原依赖信号的情况下分化为高度极性的效应因子。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