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黄芪的临床应用.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芪的临床应用.doc

上传人:橘子 2021/12/4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芪的临床应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桂枝的临床应用
黄芪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其基本功效有补脾升阳、益肺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临床应用:
1、用于脾气虚证:黄芪有很好的补脾益气作用,常用于脾虚之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食少便溏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十全大补汤,重用黄芪补益脾气。一般用量10~30g。
2、用于中气下陷:历代医家将黄芪作为补脾举陷之要药,尤擅长治疗中气下陷,《本草正义》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用于治疗中气下陷之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常与党参、白术、升麻、柴胡、枳壳等配伍;如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视物不清以及耳鸣耳聋者,常与党参、升麻、蔓荆子等同用,诚如吴仪洛认为:“十二经脉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参芪甘温以补脾胃,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一般用量10~30g。
3、用于固表止汗:黄芪可用于肺气虚弱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等证。肺气虚弱,卫外功能不固,营阴不守,阴液外泄,易为风寒之邪所袭而患感冒诸证。黄芪功能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治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易患感冒者,可配白术、防风同用,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唯受其制,乃随防风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三药配伍,既可固表止汗,又能实卫气而御外邪。 一般用量10~30g。
4、用于水肿:黄芪有较好的利水消肿功效,常用于气虚水液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等证。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脾运化水液,肺宣发、通调水通,肾气化功能正常,水液才能正常排泄。反之,则水液停聚体内,而致水肿等诸证。黄芪功能益气健脾,运阳而利水,故能用于水肿而兼有气虚者最宜。
近年来,黄芪利水消肿功效常用于肾病、肝硬化腹水的治疗。黄芪用治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肾病,根据不同证型,与诸药配伍得当,既能保元补虚、扶正祛邪,还能治标治本、标本同治,又可治气、活血、治水。黄芪治疗重症肾病水肿、蛋白尿,常用量为30g,大剂量可用60~90g,也可再酌以加量。黄芪能利水消肿,同时又能紧腠理,固摄尿蛋白之渗漏,然量不足则难于奏效。1920年胡适先生患慢性肾炎,当时的西医对之束手无策,后来请沪上名中医陆仲安诊治,陆先生用黄芪达到十两,竟把胡适的病给治好了,一时名重上海。胡适1921年3月著文《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记述了这件事。
5、用于托毒生肌:黄芪补脾而生肌、补气而托疮,故有疮疡要药之称。《本草汇言》云:“痈疡之脓血肉溃,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溃者,黄芪可以托脓毒。
”对于脓成不溃者,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合用,以托毒排脓。久溃不敛与党参、当归、肉桂同用,以生肌敛疮。现在多用于慢性骨髓炎久治不愈合着,吾师冯先波先生常常重用黄芪200g,配合阳和汤治疗本病收良效。
6、用于中风、半身不遂之:若素体气虚,不能行血、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则致中风、半身不遂。黄芪有益气、活血、生血、通络之功效,故对气虚血滞之中风、半身不遂等,能补气以行滞。重用黄芪,配伍桂枝、当归、红花、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药物,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活血而不伤正。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四两配伍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