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与中国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与中国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doc

上传人:pk5235 2021/12/5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与中国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2 / 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与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摘要]: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它从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出发,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前沿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原因以与其基本观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探讨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上的选择以与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规模经济;政策选择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与保护国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新贸易理论的延伸,之所以冠上“战略”二字,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伯兰特(Brander1995)将战略性贸易政策解释为,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而企业间的战略关系是说企业间相互依存,一方的决策效果受其他企业决策的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背景、基本概念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改变了分析方法的结果。克鲁格曼(Krugman1986)认为,这要归结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贸易在美国以与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厂商都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此时贸易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此之前,贸易在美国处于次要地位,美国的厂商主要在国竞争,竞争的对手也主要是本国厂商。面对外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着手干预贸易。其次是,此时国际贸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最后,经济学领域中变化了的观点也影响了经济学家对贸易问题的分析方法。70年代,出现了分析由相互竞争的少数厂商构成的寡占市场的新方法,产业组织理论取得重大创新,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方法引入对贸易问题的分析。在此之前对贸易的分析针对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没有力量能够影响价格和单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事实上,很多市场都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波音公司这样的垄断厂商。在很多市场上,事实上是大的企业在彼此竞争,呈现寡占的市场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力量可以改变厂商的国际竞争力。
. .
2 / 11
  战略性产业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原则:1、具有广泛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2、具有巨大部规模经济的产业;3、具有巨大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4、可能取得出口垄断地位的产业;5、重要的尖端的研发性产业。从以上战略产业的选择标准来看,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保护那些影响深远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战略性贸易政策对这些产业的扶植,不仅仅单纯追求这些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利用这些产业的外部效应。
  战略性贸易政策要取得成功,仅靠选择的产业具有以上特征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要有完全的信息和准确的判断,对保护成本和收益有准确预期;受保护的企业要能够长期保持垄断地位,该产业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能够保持寡占的市场结构;以与其他国家不会采取报复式的保护,等等。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有相似之处,即都主对具体产业进行保护,而不像贸易乘数理论针对的是对各产业的全面保护。但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为: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上,而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上;2、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追求的是受保护产业的成长与独立,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还看重受保护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3、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多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其欠发展产业的保护,而战略性贸易政策更能解释发达国家对某些高新技术产业的保护。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除了得益于新贸易理论之外,还有两个直接的社会经济原因:
. .
3 / 11
第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最重要变化是贸易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统计显示,从1960年—1980年,美国制造业中进出口的份额增加了一倍以上。在1960年,美国制造业的厂商基本上是面对本国消费者销售并与本国厂商竞争,出口通常是次要的活动,并且面临外国竞争的压力很小。而到了80年代,大多数厂商要么严重依赖出口销售,要么在国市场上遇到外国竞争者的有力竞争,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