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共有 305篇,另有 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
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
四家诗
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 、“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 ?齐诗?出于齐人辕固; ?韩诗?出于燕人韩婴; ?毛诗?那么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前三家是今文学家, 西汉时皆立于学官, 置博士。 魏晋以后, 三家诗先后亡佚。 “毛诗〞是古文诗学, 较晚出, 系私学相传, 后盛行于东汉。 魏晋以后直到现在, 通行的 ?诗经?即为“毛诗〞 。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3. 毛传郑筏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
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 ,简称“郑笺〞 。
,简称“毛诗〞 。东汉
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
诗六艺
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根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
六艺有两种含义,即?周礼?中的“古六艺〞和孔子提出的春秋以后的“六艺〞 。?周礼?六艺是:礼〔五礼〕 、乐〔六乐〕、射〔五射〕、御〔五御〕、书〔六书〕、数〔九数〕。春秋后“六艺〞为“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风雅〔变风变雅〕
原出自?诗 " 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 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 、“正雅〞相对。 “正〞、“变〞的划
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认为“正风〞 、“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 “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今古文?尚书?
尚书,叫?书?,后人遵为经,就叫?书经? 。?史记?载孔子删诗书, ?书?百篇。古,过去;今,现时代;文,纹样,在书法就是点划的具体写法。秦已用小篆,秦汉始有隶书,小篆及
以前写法的文字叫古文,隶书叫今文。 ?尚书?是中言的历史。伏生所藏的本子
是用“古文〞写的,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
或?今文尚书? 。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假设干。哀
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 、?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
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 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 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那么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
有邹氏、 夹氏二家, 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 学者只藉三传研读 ?春秋?。?春秋?
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