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七夕节的民风民俗.docx

格式:docx   大小:6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夕节的民风民俗.docx

上传人:2072510724 2021/12/6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夕节的民风民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七夕节的民风民俗
纵观七夕杂俗,也多与七夕节俗两大主题“乞巧”、“婚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几乎是从这两大****俗发展出的新的趣味和****俗。
晒书/晒衣裳
正式记载民俗活动的,始白东汉,《四民月令》成书于166年有这样的记载:“七月 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作干棋,采蕙耳也。”曝书和衣裳的****俗一直到明清都还有。
七菜羹/人形彩帛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 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乂造华胜相遗。”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戴的一种首饰,剪五色绸 做成
天河泪
江浙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 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泡巧
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 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 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乂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 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 这天剪芽做汤。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七夕之节物风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 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多是 少女与儿童们。
做巧食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 儿” “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 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 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 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 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 “巧人”“巧酥”,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永恒命题。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是我国 的七夕佳节,是诸多传统节日中最具罗曼蒂克主义的一天。有关七夕节由来的传说,本身 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遥远的过去,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一家贫穷的小农户。家里有一对兄弟,他们 的父母早逝,弟弟牛郎为人忠厚老实,哥哥娶回了一个刻薄吝啬的妻子。这个嫂子怎么看 牛郎不顺眼,便给了家中的一头老牛将他赶出了家门。可怜的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他每 天照顾老牛,起早贪黑地劳作。原来这头老牛不是一般的凡物,他本是天上的神牛,后被 贬下凡。老牛同情忠心于牛郎的朴拙善良,偷偷帮助他与下凡嬉戏的织女邂逅,两人一见 倾心,织女自此嫁给了牛郎,两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奈何织女是天上神女,与 凡人结合实是触犯天规,被王母娘娘抓了回去。相爱的恋人两分离,老牛牺牲白我,让牛 郎拿自己的皮制靴上天找回织女。牛女带着两个孩子上了天庭,却被王母娘娘用簪子划出 一条无垠的天河阻隔了他与织女。后来,世间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成千上万只喜鹊在每 年的七月七自发飞来搭成鹊桥,有情人得以相会。这便是七夕节由来的大概了。
青岛《即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