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方政府网络负面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林威
摘 要 网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网络负面舆情的快速增长,严重挑战了地方政府的权威形象,破坏了团结和谐的社会风气,扰乱了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地方政府 网络舆情 误区 对策
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做好应对策略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误区
随着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都开始关注并日益重视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建立了基于网络舆论宣传与管理的具体部门,各项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但是从实践来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还存在很多误区。
第一,封捂堵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面对突发性的网络舆情事件,特别是负面舆情事件,完全忘记了互联网作为情绪减压阀的社会功用,认为这些负面的帖文有损当地形象和政府脸面,他们不是在顺应民意、完善工作上做文章,而是仍然采用控制信息流动等传统的方式来
“捂”“截”“堵”,甚至不惜采用打击报复手段,千方百计使信息、事态发展处于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第二,不理不睬。与封捂打压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做法是对待网络舆情自大麻木,不理不睬。一些官员可能自诩“身正不怕影斜”,相信“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对网络民意不屑一顾,我行我素,任由事态发展。在“7·23动车特别重大事故”引发的重大网络舆情中,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在重要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上开辟权威的信息发布窗口,对于网络广泛流传的一些流言、质疑,也没有及时、准确地作出回应,这种不闻、不问、不说的“三不”态度致使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在事件处理过程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最终也使政府部门的形象受损。
第三,避重就轻。面对网络舆情危机,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消极应对,敷衍塞责,态度上漫不经心,话语上模棱两可,偶有回应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避重就轻。
第四,反应滞后。这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事件出现以后,政府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没有到位,從而没有官方正式的信息回应和问题解答,因此丧失了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虽然之后政府部门可能积极补救,“亡羊补牢”,但事件本身已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处理起来难度也相对有所增加。
第五,随意应付。一些地方政府在网上舆情出现之后,为应付而应对,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急于发布结论,转移舆论焦点,非但不利于舆情引导,还会引起群众的更多质疑和不满,进而成为网上舆论攻击对象。比如,黑龙江省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发生垮塌致
4人死亡的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为平息事态仓促结论:“可能是一辆载重车严重超载,首先把桥梁压塌了。”然而一个多月后,专家组经过反复调查一致认为:导致桥梁垮塌的直接原因是3号墩基底局部被水冲刷脱空,承载力不足,基础沉降和位移,而不是什么车辆严重超载。舆论为之哗然。
二、增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对策
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对政府权威和形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性、针对性。
第一,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的能力。政府网站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就应切实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完善当前政府网站的建设,使公众不管在平时还是网络舆情发生时,网民都能首选登录政府的门户网站获取信息,从而实现政府网站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