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Tourism Management
旅
游
管
理
——结合孔子、庄子、西方的观点,评价古典旅游观
——谈谈你自身的旅游休闲观
——举例分析我国当前旅游产业发展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工商管理一班
倪梦圆 200901272369
杨松林 200908270017
万振伟 200900272223
结合孔子、庄子、西方的观点,评价古典旅游休闲观。
杨松林: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他在许多思想领域、理论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建立起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依归的政治、社会、伦理思想体系。孔子主张旅游休闲与积极入世两不误,其思想对后世中国旅游休闲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将“游”定义为三种主要的形式,即“游学”、“游仕”、“游览”。孔子主张“于游中学”,并把游历作为个人进步和修养养成的一种重要途径。孔子提倡多种旅游形式,同时提倡“父母在,不远游”的近郊旅游观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远游观。基于此之上,孔子还提出了经典的“山水比德”旅游思想。将人的道德情怀与自然山水相融合,赋予旅游以道德价值。着重指出旅游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行为,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更应重视精神内涵,在休闲中使心灵得到平静或升华,反之没有精神的休闲,只能是庸俗的闲聊、闲逛。
庄子的旅游观重点在于“逍遥”二字。注重内心的自由、思想的解放。“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提出传统生态伦理观,崇尚“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庄子的《逍遥游》中所提出的“逍遥”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使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美学意义。人们寄情山水,寻求压力缓解、精神释放和自由超越的诉求,在大自然中得以体现。这实则为现代社会的休闲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明了现代休闲的最高境界。着重自己的休闲方式,不要盲目跟风,应有自我的个性化休闲, “神游”重于“形游”的境界。庄子之游,才是一种境界。
与中国的“游”不同,西方的旅游观更注重于“一地停留”式的度假游,利用一段较长的时间,选择一个地方,比较深入地体验一种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这种旅游方式可以具备求知性与休闲性。同时为后来的旅游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西方的旅游观跟当代大多数旅行社的招牌一样的,是以纯观赏性的旅游模式,也显得有些商业化了,更加注重
“形游”。
万振伟:
孔子主张“旅游休闲”与“积极入世”两不误,努力创造生命价值。他一生不断在游历中学习,把游历作为个人养成、进步的重要途径,从广阔的亲历旅游实践中成就了儒家思想。而且在游历中将人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形成了“山水比德”的经典旅游思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孔子旅游的人生境界是乐山乐水,智者乐,仁者寿,是以人作为主体的人伦之乐。因此,孔子的旅游休闲观既是一种提高自己素质、升华自己道德的行为,又是一种从山水中体味到高雅乐趣的行为。
庄子隐居山林,却从“游”中感悟人生,亲近自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和理论归属就是他的逍遥游论。庄子心游天下,超越时空。可见庄子游的主体是心而不是身,游的含义主要指精神逍遥。庄子的“云气空艨,往返纸上,顷刻之间,已成异观”的“逍遥游'思想表现了其崇尚自由、解放思想的哲学理念,与休闲选择之自由的核心特质高度契合,开创了注重个性情感价值观的先河。
在古代西方,亦有孔子式的学术旅游,而更具特色的是在宗教和地理影响下的旅游。一地停留式的度假旅游更注重置身之处、身在何方。然而又不仅仅停留在“身”上。既然停留在一地了,心神的休闲便成为了主要目标。所以西方旅游更多是目的单纯的即放松身心的休闲。由于宗教和地理因素,心灵洗礼、个人主义、海岛风景成了这种旅游休闲观的载体。可以想象这种旅游休闲观与以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中的人文主义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以孔子和庄子的旅游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旅游观注重的是个人与景色的结合,相比之下更注重自身的感受。西方的旅游思想则更加注重休闲,度假旅游较为普遍,强调身心的放松。
倪梦圆:
马克思在论述“休闲”时认为其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闲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所以,一般认为,对旅游休闲的认识可以在生活时间和哲学理念两个层次上展开:旅游休闲的“生活概念”,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观光、度假、游憩、娱乐、运动等活动,“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旅游休闲的“哲学概念”,是指人们“从责任和义务中暂时得到解脱并获得自由”。
纵观我国的旅游文化史,百家争鸣,大放异彩。儒家和道家由于哲学观和自然观迥异,导致它们在旅游休闲观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