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茶坊 ■
真假宝玉,真假你我
□ 岳 炜
〔关键词〕红楼梦;教育启示;解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 ( ) - -
44 1671 2684 2021 15 0075 01
《红楼梦》里,有两个宝玉。 一个贾宝玉,一个 作者如此笔法,自然高明之极。而这样的铺
甄宝玉。一假一真,相映成趣。很多人只知贾宝玉, 设,也为我们剖析生命成长打开了一扇门。
不知甄宝玉。这也难怪,在曹雪芹仅存八十回的 一个人的成长,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两
《红楼梦》中,甄宝玉并未正式出场,而只是被提及 个“我”的和谐共处。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孩子
名字,以及在贾宝玉梦中出现。所以又有人认为, 的天性特点,内心的质朴和纯真,即那个自由世界
这个角色,实在多余。其实不然,就在第二回,当 里的“我”,既要受到重视和保护,又需要有道德、
贾雨村与冷子兴在闲谈中提起甄宝玉这个名字时, 规则、法律来约束。而社会规范里的“我”,为人处
脂砚斋有一句批语说:“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 世的言行举止,既要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又要坦
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 坦荡荡,不失真诚。能在这两个“我”之间寻求到
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甄宝玉传影。” 最佳制衡,就是最理想的成长状态。
“上半部不写”,意思就是“下半部要写”,而 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中,所有出现的问题,根
且还会以重要身份出现。“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 源都在这里。很多时候,我们过分强调保护天性、
为甄宝玉传影”,也就是说,整部书中,作者真正 张扬个性,对孩子宠溺过度,而忽视了道德和规矩
要写的,其实不是贾宝玉,而是甄宝玉。